崇祯己卯秋闱被摈①,退而读书, 感四国之多虞②,耻经生之寡术。于是,历览二十一史③,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册之类,有得即录,共成四十余帙④,一为舆地之记⑤,一为利病之书⑥。乱后多有散佚,亦或增补,而其书本不曾先定义例⑦, 又多往代之言,地势民风与今不尽合。年老善忘,不能一一刊正,姑以初稿存之箧⑧中, 以待后之君子斟酌去取云尔。
壬寅七月望日⑨亭林山人书。
(《顾炎武诗文集》, 中华书局1959年版)
注释 ①“崇祯己卯”句——崇祯己卯,即崇祯十一年(1639)。秋闱,秋试。闱,本指考试。被摈,未被录取。②虞——误,这里是不幸、灾难的意思。③二十一史——明嘉靖时校刻史书,于宋人所称“十七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后魏书》、《北齐史》、《周史》、《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外,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终明之时,均用此名。清乾隆时,《明史》告成, 又有“二十二史”之称。④帙(zhi)——用布帛制的包书的套子,因即谓书一套为一帙。⑤舆地之记——指《肇域志》,重点记载历代建置、地理沿革。⑥利病之书——指《天下郡国利病书》,重点记载各地山川形势、物产资源以及农田水利、工矿交通、户口赋役等“利病”之所在。⑦义例——著书的主旨和体例。⑧箧(qie)——小箱子。⑨壬寅七月望日——壬寅,即康熙元年(1662)。望日,农历每月十五日。
赏析 明天启六年(1626),顾炎武入县学为诸生。尔后,连年科场角逐,耗去了他13年的宝贵时光。在这十几年中,时局巨变:陕西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与此同时,地处山海关外的后金屡挫明军,雄踞辽沈,随之更于公元1636年改后金为清,与朱明王朝分庭抗礼。严峻的社会现实,把顾炎武从科举的迷梦中震醒。崇祯十一年乡试落第后,他“退而读书,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毅然挣脱了科举帖括之学的桎梏。从这一年开始,他从历代史书、方志中辑录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以及地理沿革等方面的材料,倾全力于《肇域志》和《天下郡国利病书》的编辑,试图据以探寻国弱民贫的根源所在,从而揭开了一生为学的新篇章。因此, 《天下郡国利病书》虽系资料长编,尚须梳理条贯,然而在他的学术生命中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顾炎武完成了从一个科场中人走向社会的转折及其“经世致用”思想的确立。《<天下郡国利病书>序》,就是作者对于此书的写作动机及其思想转变轨迹的追忆。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一部未完成稿,作者前后纂辑二十余年,分订34册。后又有分订为50册者,以均厚薄。此书由地理而论“利病”,不仅关注于江浙、内地,也关注于边疆地区,兼及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地理关系和贸易关系。它记各地的自然环境、政区划分状况和戍守形势等,而以记各地经济状况为主,这使它在地理书中独具特色。它虽然以辑录前人论述成编,但于选材、标目、编次之中,亦足以反映出作者开阔的视野、深刻的见解和“经世致用”的纂述目的;它虽然是一部地理书,却蕴含着纂辑者丰富的经济、政治思想和历史见解。
上一篇:《围城》序|原文|翻译|赏析
下一篇:《少年飘泊者》自序|原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