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收集的大抵是我近年来写的一些国际题材的散文, 看起来范围比较广,表现的主要内容却是集中在一点上,这就是:在世界舞台上,社会主义力量日益明显地超过帝国主义, 民族独立力量日益明显地超过殖民主义, 和平力量日益明显地超过战争力量。所以要编这本集子,正是想从一些东鳞西爪的侧影,烘托出当前人类历史的特征。
有一位热心肠的批评家看了我的文章, 写信鼓励督促我, 同时问道:“我总觉得你的散文有个共同的特点。究竟在哪里,一时还捉不住。你能把你自己写作散文的想法告诉我么?”
这倒是个难题,我并没有什么多的想法。一定要问, 那就告诉你: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耐人寻味,而结构的严密,选词用字的精练,也不容忽视。我就想:写小说散文不能也这样么?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 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诗力。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遇到这样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动笔写时,我也不以为自己是写散文,就可以放肆笔墨,总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当然,这只是我写散文的想法,至于写的跟想的还有多大距离,那就迫切需要批评家和读者的指教了。
集子编成时,正当1961年深秋。
1961年
(《东风第一枝》,作家出版社,1961年出版。)
赏析 杨朔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散文艺术家。他常以明丽的文笔,精巧的构思,浓郁的诗意,捕捉生活中平凡而又细小的事物,熔铸为新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既饱含诗意,又映照着时代峰峦,经得起读者的咀嚼和吟味。特别是他为散文集《东风第一枝》写了小跋,透露出他的艺术追求的苦心后,他那具有诗意美的散文就更引起散文艺术界的重视了。《东风第一枝·小跋》就成了研究、阅读杨朔散文的指路标了。
为书作跋,一般总要对书的内容、著书的经过、编写体例、作者情况等作一介绍,这篇跋文却很少这类文字。虽然文章开头寥寥几笔,有所涉及,但也是一笔带过。然后笔锋一转,引出了一位批评家的发问。这一发问似乎是作者漫不经心之笔,实则是运用曲折跌宕的手法,扬起波澜,使文章有了起伏。文章富于变化,然而却层次井然,清晰、醒目、自然地引出下文,拉出要说的话题,这一巧妙构思就构成了这篇跋文的一大特点,实乃匠心独运。
作者紧扣批评家的发问,将话题一层一层展开。先是提出自己的想法“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接着说明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源是来自于对“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的反复思索,进而亮出了在散文创作中“寻求诗的意境”的观点。文章有理有据,令人凝思,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最后,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述说了“寻求诗的意境”的方法:一要善于捕捉那些“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的“斗争中、生活中、劳动中的”事物。二要善于将饱含的内在激情、高尚情操、深刻思想与所写的事水乳交融为一体,使生动感人的画面表现出诗情和哲理。三是要像诗歌容不得一点儿瑕疵那样,精心剪材、巧排布局、推敲字句,决不能“放肆笔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散文创作中是多么刻意求工!
这篇跋文,脉络清晰,构思精妙。行文如流云, 自然而流畅,精约而新鲜,极富韵味。似乎在同老朋友促膝相谈,诚挚而富于深情,堪称一篇情文并茂的跋文。
上一篇:《东京梦华录》序|原文|翻译|赏析
下一篇:《九月的太阳》序|原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