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桐集》者,吾友徐昌谷①别录其近体诗②也。昌谷束发掺染,为汉、魏五言,莫不合作③。非其所甚好,而为之辄工,盖其才性特高,年甚少而所见最的。于唐诸名家,独喜刘宾客④、白太傅⑤, 高哦隽讽,惓焉如怀。于是会掇其腴⑥,以成一家言;而湔濯蔓蘼,劖芟陈烂⑦,诵之冷然⑧意消,其亦至矣。
而或者犹病其多悲忧感激之语。于戏⑨! 昌谷操其所长, 宜被当世赏识;而尚羁束于校官⑩,凄凄褐素,退就诸生(11)之列,使不得一伸吐所有:虽欲强颜排解,作为闲适之辞,得乎?披是诗者,尚知其命编之意云。
(“四库全书”本《甫田集》)
注释 ①徐昌谷——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明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进士。官大理左寺副、国子监博士。与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合称“吴中四才子”。其诗初学白居易、刘禹锡,后改学汉魏、盛唐,为明代文坛“前七子”之一。著有《迪功集》、《谈艺录》、《翦胜野闻》等。②近体诗——指唐代兴起的格律诗,相对于古体诗而言。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其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③“昌谷束发掺染”三句——意谓徐祯卿束发成童时,就能写出合格中式的汉、魏五言诗。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将头发束成一髻,因用以代指成童。合作,合乎法度。④刘宾客——指唐朝诗人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因做过太子宾客,故世称刘宾客。其诗刚健清新,语言明快。⑤白太傅——指唐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其诗浅显平易。有《白氏长庆集》。⑥会掇其腴——意谓能汲取前人创作的精华。⑦湔濯蔓蘼,劖芟陈烂——意谓能剔除前人创作的糟粕。湔(jian)、濯(zhuo),洗。蔓蘼, 芜杂。劖(chan)、芟(shan), 除去。陈烂, 陈腐无新意。⑧泠(ling)然——清凉貌。⑨于戏——叹词,即“呜呼”。“于”通“吁”,“戏”通“呼”。⑩校官——学官。《明史·文苑传》载,“(祯卿)授大理左寺副,坐失囚,贬国子博士。”⑾诸生——明清时经考试录取入府、州、县学的生员,有增生、附生等名目。
赏析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方法之一,它要求批评家在文学批评鉴赏中,要了解作家的身世、经历、思想感情、为人品德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着眼于作品的全部,分析作品的内容,推求作者的意图。文徵明的《〈焦桐集〉序》可谓是“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的一次具体实践。
序文分两大部分。
前半部分论述了徐祯卿能“成一家言”的原因。其原因有二:一是祯卿天赋甚高,识见卓远。“昌谷束发掺杂,为汉、魏五言,莫不合作”,小小年纪就能写出合格中式的五言诗,这自然是常人所不能及的。祯卿能做到,不是因为他“甚好”五言诗,而是因为他“才性特高”“所见最的”,一否定一肯定之间,突出地强调了天赋、悟性与见识的重要性。《明史·文苑传》载:“(祯卿)资颖特,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资质过人、极具才情也正是“吴中四才子”的共同特征。二是祯卿善于汲取前人之长,避其之短。他学诗“独喜刘宾客、白太傅”,竭力推崇刘、白之诗,这大概是因刘、白诗中讽喻世事人情之作与祯卿的命运遭际有相通之处,使他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认同与共鸣。但他学古不是亦步亦趋,生搬硬套,食而不化,而是“会掇其腴”,取前人之菁华, “湔濯蔓蘼,劖芟陈烂”,汰前人之芜蔓,因而能够尽得前人之长,卓然自成一家。这种文学继承观直至今日仍具有借鉴意义。
如果说序文前半部分重在“知人”,那么后半部分则重在“论世”了。文徵明针对有的人批评《焦桐集》 “多悲忧感激之语”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于戏”二字,直抒胸臆,字浅而情深。祯卿生不逢时,空负其才,本应“被当世赏识”,然而命运多舛,他因貌丑而不得升迁,又因任大理左寺副时“坐失囚,贬国子博士”(《明史·文苑传》),郁郁不得志,“羁束于校官,凄凄褐素”,“凄凄”二字,分明让我们看见一位不为世用、壮志难酬的茕茕独行者的忧悒的身影,而明代荒唐的吏治也由此可窥见一斑。行文至此,作者满腔的悲愤终于无可自抑,禁不住反诘: “虽欲强颜排解,作为闲适之辞,得乎?”那种沉默已久、压抑已久的愤激之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他要大声地为祯卿鸣不平。然而,对于暗夜沉沉的明代社会而言,一两个清醒耿介文人的高声呐喊很快便被淹没于茫茫夜色中。在这样一个没有伯乐的时代里,千里马的诞生本身就注定会以悲剧终结。当然,这不仅仅是千里马的悲剧,也是整整一个时代的悲剧。
基于上述论述,我们再来观照徐祯卿《焦桐集》这部诗集的命名。焦桐,即焦尾琴。《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徐祯卿正是以焦桐自喻,个中深意不言自明。
文章虽短,然叙事明晰,说理透辟。语言简练而不乏文彩,多种句式的综合运用增强了表达效果。徵明怀满腔悲愤,奋笔直书,情透纸背,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时时感受到作者那颗悲怆的心。
上一篇:《激流》总序|原文|翻译|赏析
下一篇:《牡丹亭记》题词|原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