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既服江南①,谕使修守备。《通鉴》以为近于“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 是比之文王也②。方是时,世宗将有事于燕、晋③,其谋以为若南方有变, 虽不能为大害,然北伐之师,势亦不得不还。故先思有以安江南之心, 又疲其力于大役,使不得动,比北伐成功,江南折简可致矣④。此世宗本谋也,遽谓之近于文王, 岂不过哉!然世宗之谋, 则诚奇谋也。盖先取淮南,去腹心之患,不乘胜取吴、蜀、楚、粤⑤,而举胜兵以取幽州⑥,使幽州遂平, 四方何足定哉!甫得三关, 而以疾归⑦, 则天也。其后中国先取蜀、南粤、江南、吴越、太原⑧,最后取幽州, 则兵已弊于四方, 而幽州之功卒不成。故虽得诸国,而中国之势终弱,然后知世宗之本谋为善也。
(“四部丛刊”影明本《渭南文集》)
注释 ①周世宗——五代后周皇帝柴荣。江南——指南唐。南唐中主李璟被周世宗战败后,割江北十四州,去帝号,称“江南国主”。②“大邦”二句——见《伪尚书·武成》,称赞周文王的功德。③燕、晋——燕,指辽,时入据燕、云十六州,今河北省北部及山西省部分地区。晋,指北汉。④折简——发出通知书。⑤“不乘胜”句——吴,指南唐。蜀,指后蜀。楚,时为周行逢所据。粤,指南汉。⑥幽州——指辽人所据之地。⑦三关——瓦桥关,在今河北省雄县;益津关,在今河北省霸州市;高阳关,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东。三关之北为辽。显德六年(959),周世宗率大军征辽,克三关,后因病还师,不久即去世。⑧吴越——吴越国,在今浙江省及江苏、福建两省部分地区,国主钱俶以地归宋。太原,指北汉,国主刘继元为宋所灭。
赏析 陆游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的作品有诗,有词,有散文。由于生活在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屈膝事敌、祖国的大好河山被分裂的时代,所以他的诗文都蕴含着浓郁的统一情结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陆游曾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但由于他“喜论恢复”,在主和派占上风的南宋朝廷,几次被罢官,以致发出了“渭水岐山不出兵,却携琴剑锦官城”(《即事》)的感叹。尽管屡遭挫折,但他“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精神却始终不渝,就是在他临终时还写下了《示儿》诗,嘱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伟大作家的爱国精神是贯注一生的。
在本文中,陆游就司马光在《通鉴》中对周世宗的一段评价发表了自己的不同见解,说的是历史,着眼处却是南宋的现实,表现的仍是他那种一以贯之的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司马光认为周世宗击败南唐中主后,接受其割让江北十四州的求和条件不再乘胜追击,是“以德服人”,可与周文王相比拟。然而陆游以为不然。在本文中他提出世宗的本意只是在南方先解除后顾之忧,而后平定北方,最后南方也就唾手可得了,也就是说世宗对南方并无怀德之心。
当时周世宗柴荣励精图治,对外用兵,连战皆捷,形成了统一中国的大势。周世宗的策略是先取辽国,后平南方。原因在于辽占据北方十九州,直逼中原,威胁最大,且辽在各国中兵力最强,如平定了辽国,其他各国也就容易得到了。陆游称赞世宗之谋“诚奇谋也”,对此策略予以充分肯定。作者虽把世宗染疾早逝、大业中废归于天意,但我们还是读出了其中的无限婉惜之情。
文章的结尾,不明说宋太祖,实以太祖之谋与世宗之谋相比较。宋太祖赵匡胤以政变手段夺得政权后,战略思想与“世宗之谋”相悖,是先取南方,后定辽邦。结果因在南方久战,军事力量受到严重削弱, “虽得诸国,而中国之势终弱”,于是在与辽交战时大败而归。此后宋与辽(后来是金)长期对峙,并步步退让。在比较中作者道出了自己的观点: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是由于他立国思想的失误。作者以“世宗之谋为善”结束全文,也是为当时统治者点明这一治国策略:用兵北伐,收复失地,北方平定则天下安宁。
本文从小处落笔, 由对周世宗的评价引出治国安邦的重大命题。从这种“曲笔”中,既反映出作者敏锐的历史洞察力,更呈现出他那忧国忧民的赤胆忠心。
上一篇:书《洛阳名园记》后|原文|翻译|赏析
下一篇:书吴道子画后|原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