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者,志之所之也。《春秋说题辞》:“在事为诗,未发为谋。”故诗之为言,志也。扬子①亦言:“说志者莫辨乎诗。”李注②:“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人各有志,志之卑亢殊,而诗之升降,亦于以判。故古有采诗之官,先王所以观民俗,知得失, 自考正也。延陵季子③聘鲁,请观周乐, 自郐以下无讥。诗之为义大矣哉。
吾友高子纯剑④、柳子亚庐⑤等,既以诗词名海内,复创南社,以网罗当世骚人奇士之作,蔚为巨观。钟仪操南音⑥, 不忘本也。昔启、祯之际⑦,太仓二张⑧,首唱应社,贵池刘城⑨和之为广应社。嘉鱼熊开元⑩宰吴江,进诸生讲艺,而复社乃兴。由是云间有几社,浙西有闻社,江北有南社,江西有则社,历亭有序社, 昆阳有云簪社,而吴门有羽朋社、匡社, 武陵有读书社, 山左有大社。流派虽别, 以诗古文词相砥砺,而统归于复社。山鸣谷应,风起水响,于斯为盛。“春木之芚兮,援我手之鹑兮,去之三百载,其人若存兮!”⑾有踵接而起者, 固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也⑿。
虽然,余选古近诗,至宋、明尝略而弗录。其持论曰:诗运降戾,爰兹历年几千,代有迁移。温厚以则,宋以前也。纤丽以淫,唐以后也。且五言之际宋、梁,犹七律之际晚唐,衰递以渐。学汉、魏不能,或犹类唐;学宋、明不能,将蔑取似也。然则斯编何取乎?曰:辑诗非选诗也。于先王之书, 《乐记》道之曰: “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⒀故哀乐感夫心,而咏叹发于声。斯编何音?斯世何世?海内士夫庶几晓然喻之,而同声一慨也夫。嗟嗟! 《小雅》尽废,四夷交侵,子夏(14)序诗,是以君子谓之知言。
(“南社丛刻”本《文选》卷一)
注释 ①扬子——指西汉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扬雄。著有《甘泉》、《河东》、《羽猎》、《长杨》四赋和《法言》、《太玄》以及《训纂编》、《方言》等。引文见《法言·寡见》。②李注——指唐代学者李善的《文选》注本,共六十卷。③延陵季子——春秋时吴国贵族季札, 又称公子札,因其封地在延陵(今江苏常州),称延陵季子。公元前544年出使鲁国,在欣赏周代传统音乐诗歌时加以评析,推及盛衰大势。④高子纯剑——高旭,字天梅,号剑公,别号纯剑,南社创始人之一。著有《天梅遗集》。⑤柳子亚庐——柳亚子,字安如,一字亚庐,南社创始人之一,社长。著有《柳亚子诗词选》等。⑥钟仪操南音——春秋时楚人钟仪被俘于晋,仍戴楚帽,操楚音(即南音),以示不忘本。⑦启、祯之际——明朝最后两朝年号天启、崇祯,指明末。⑧太仓二张——明末江苏太仓人张溥和张采。他们曾创建应社,后合并江南各团体后称复社,声望颇高。⑨刘城——明代秀才,安徽贵池人,入清不仕。⑩熊开元——明天启进士,湖北嘉鱼人, 曾任吴江令,后隐居苏州灵岩山。(11)“春木”四句——语见扬雄《法言·寡见》,第三句原作“去之五百岁”。前二句意谓春木芒然而生,譬若孔氏启导人心有似援手而进,言其纯美也。芚(tun),草木初生貌。鹑,鹌鹑, 肉味美,卵亦可食。(12)“固可以观”句——语本《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观,郑玄注: “观风俗之盛衰。”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怨,孔安国注: “怨刺上政。”(13)“《乐记》道之曰”句——见《乐记·乐本篇》:“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14)子夏——春秋末晋国(一说卫国)人。字子夏,孔子得意门人,以文学见称。精于《诗》教,明于《春秋》大义,兼通《易》、《礼》。
赏析 南社是辛亥革命时期成立的进步文学团体,借诗文唱酬,提倡民族气节,发扬民主爱国思想,反对清王朝专制统治。社员所作诗文辑为《南社丛刻》,共出22集。宁调元是南社发起人之一,他的这篇序文成为当事人记当时事的重要史料。
序文概述了南社创立的经过及其影响。光绪三十三年(1907),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人发起筹备南社。当时,宁调元因参加萍、浏、醴起义被捕,囚禁于长沙狱中。他以书信联系,积极参与筹建南社的活动。宣统元年(1909),南社正式成立于苏州虎丘,早年成员多属同盟会员。宁调元在序文中阐释了取名“南社”之故,即“操南音,不忘其本”,用以作为反对“北廷”的标志。非常巧的是, 明末张溥、张采所创建的复社曾于崇祯元年(1628)在苏州虎丘举行大会。同是虎丘一地,复社与南社前后300年相映成辉,令人欢欣鼓舞。宁调元回顾了复社的发展历程,满怀信心地指出“去之三百载”, “有踵接而起者,固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也”。
打着传统旗号,鼓吹时代精神,即“旧瓶装新酒”,这正是清末民初文坛的共同现象。宁调元在这篇序文中对于儒家“诗教”作出新的阐释,用以宣扬民主主义精神。宋明以来,统治者大力提倡理学,原始儒学的民主性不复存在,文学沦为载道工具,以至清末著名的桐城派、宋诗运动都将载理学之道作为文学创作的旨归。宁调元鉴于此在序文开篇即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借前人论述唤醒人们重新审视文学的要义。他指出: “温厚以则,宋以前也。纤丽以淫,唐以后也。” “学汉、魏不能,或犹类唐;学宋、明不能,将蔑取似也。”在这里,他呼唤文学创作重归儒学言志之道,而这个“志”, 自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志”,而是带有时代性、革命性的“志”,即将民主革命的精神贯彻到文学创作中去,与时代同步,为革命呼号。
序文流畅舒展,浸透着一种昂扬的激情与跳动的活力,这正是宁调元人品的烛照。辛亥革命后,南社部分成员积极投身反对袁世凯的斗争,宁调元是其中突出的代表。1913年,他与熊越山到汉口秘密进行讨袁活动,事泄被捕,遇害武昌。宁调元诗作颇有唐风,受杜甫影响较大,柳亚子在其遇害后编选《太一遗书》传世以为纪念。宁调元的创作思想及作品风格对于南社成员均有一定影响。
上一篇:《十四行集》序|原文|翻译|赏析
下一篇:《变法通议》自序|原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