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何以必变?凡在天地之间者, 莫不变: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成岁;大地肇起①,流质炎炎;热镕冰迁, 累变而成地球;海草螺蛤②,大木大鸟, 飞鱼飞鼍③,袋兽脊兽,彼生此灭,更代迭变, 而成世界;紫血红血,流注体内,呼炭吸养, 刻刻相续,一日千变,而成生人。藉曰④不变, 则天地人类, 并时而息矣。故夫变者, 古今之公理也。贡助之法变为租庸调⑤, 租庸调变为两税⑥, 两税变为一条鞭⑦。井乘之法变为府兵⑧,府兵变为彍骑⑨,扩骑变为禁军⑩。学校升造之法变法荐辟(11), 荐辟变为九品中正(12),九品变为科目(13)。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公理有固然, 非夫人之为也。为不变之说者, 动曰“守古, 守古”, 庸讵知(14)自太古、上古、中古、近古以至今日, 固已不知万百千变。今日所目为古法而守之者, 其于古人之意,相去岂可以道里计哉!今夫自然之变, 天之道也;或变则善,或变则敝,有人道(15)焉, 则智者之所审也。语曰: “学者上达, 不学下达。”惟治亦然。委心任运, 听其流变, 则日趋于敝;振刷整顿, 斟酌通变, 则日趋于善。吾揆(16)之于古, 一姓受命, 创法立制,数叶以后, 其子孙之所奉行,必有以异于其祖父矣。而彼君民上下, 犹僩(17)焉以为吾今日之法,吾祖前者以之治天下而治, 薾然(18)守之, 因循不察,渐移渐变, 百事废驰,卒至疲敝, 不可收拾。代兴者审其敝而变之,斯为新王矣。苟其子孙达于此义, 自审其敝而自变之,斯号中兴矣。汉唐中兴,斯固然矣!《诗》曰:“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19)言治旧国必用新法也。其事甚顺, 其义至明;有可为之机, 有可取之法,有不得不行之势, 有不容少缓之故。为不变之说者, 犹曰“守古, 守古”, 坐视其因循废弛, 而漠然无所动于中。呜呼, 可不谓大惑不解者乎! 《易》曰: “穷则变, 变则通,通则久。”(20)伊尹曰: “用其新,去其陈, 病乃不存,夜不炳烛则昧,冬不御裘则寒,渡河而乘陆车者危, 易证而尝旧方者死。”(21)今专标斯义, 大声疾呼,上循土训、诵训之遗(22), 下依蒙讽、鼓谏之义(23), 言之无罪, 闻者足兴。为十篇, 分类十二。知我罪我, 其无辞焉。
(中华书局排印本《饮冰室全集》)
注释 ①肇(zhao)起——始创。②螺蛤(ge)——水生软体动物。③鼍(tuo)——即扬子鳄,爬行动物。④藉曰——假如说。⑤“贡助”句——贡助,即贡赋。下之所供为贡, 上之所取为赋。租庸调,唐前期向受田者征田租、力庸、产调三种赋役的合称。⑥两税——即两税法,唐建中时施行的赋税制度,构成唐后期至明中叶分夏秋两次征税的田赋制度的基础。每年分夏秋两次征税,租、庸、调折合钱价并入两税征收。⑦一条鞭——即一条鞭法,明中叶以后赋役制度的改革办法,特点为役并入赋并由实物税转为货币税。⑧“井乘”句——井乘,古代军制,依地域建制的军事制度。府兵,西魏大统年间创建的兵制。⑨(kuo)骑——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召募壮士充宿卫,号“长从宿卫”,次年改称骑。⑩禁军——宋朝建立后收境内甲兵为京师直接统管,名为禁军。⑾“学校”句——升造,选拔培养。荐辟,由荐入仕。⑿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时官吏选拔制度,每州郡由有“声望”者担任中正官,将本州郡内士人按其“才能”分为九品,每十万人举一人, 由吏部授予官职。⒀科目——隋唐以来分科取士,称科目。⒁庸讵(ju)知——如何知道。讵, 岂, 何。⒂人道——此指人之因素。⒃揆(kui)——揣测。⒄僩(xian)——原指宽大、开阔,此处指盲目无知。⒅(er)然——原为花盛开之貌,此处喻自得之状。⒆“周虽”句——周虽是旧邦国.天命已革旧更新。语出《诗经·大雅·文王》。⒇“穷则”句——处于困境就要变通,变通则可以顺达,顺达就可以长久。语出《周易·系辞下》。(21)“伊尹”句——伊尹,商初大臣,名伊,尹为官名。当臣时受商赏识,予以擢用,后佐商灭夏,综理国事,侍奉三朝。昧,昏暗。语出《吕氏春秋·先己》,乃吕氏就伊尹对汤问的发挥,非伊尹之言,梁氏误记。(22)“上循”句——土训,官名,负责向帝王陈报山川地势、土质好坏及土地所宜生产。诵训,官名,负责向帝王诵述四方久远之事。(23)“下依”句——蒙讽、鼓谏,乐官之讽谏。瞽矇,乐官名。
赏析 清王朝统治时期,长期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培植了保守的基因,愚昧、落后的阴云密布九州大地。戊戌变法运动如同一声惊雷划破长空,给人们的思想带来巨大的冲击。光绪二十二年(1896)七月,黄遵宪等维新人士创办《时务报》,以梁启超为主笔,慷慨陈词,宣传维新变法,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变法通议》就是其中的重要著作,包括《自序》、《论不变法之害》、《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等14篇,总计7万余字。这部著作有力地论述了变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对“学校”、“科举”、“学会”等问题进行探讨,要求清政府仿效日本维新实行变法,免遭被列强瓜分之祸。作品在《时务报》陆续刊出,一时间举国趋之,有力地配合了变法运动,成为这一运动的纲领性著作。
《变法通议》自序一文是整部论著的切入点及理论基石,作者雄辩地论述了变法的必然性与紧迫性,为变法运动破空呐喊,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了作为导火索的焦点问题:法何以必变?当时,朝廷中保守派顽固地打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旗号,夜郎自大,盲目排外,死守没落腐朽的封建传统,对新生事物又惧怕又仇恨,而普通民众因受愚民教化而昏聩、麻木,对新生事物不理解、不信任、不接受。因此,要推行变法,必须首先打破世人因循守旧的保守意识,对变法的原因、目的和意义作出鲜明的回答。
问题提出后,作者由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由单个人到整个社会,层层深入地展开分析,归纳论证,得出“变亦变,不变亦变”的结论。首先,作者明确指出时间在变化, 自然环境在演化,生物在进化,而人也同样时时刻刻进行着新陈代谢的变化, 由此推出“变者,古今之公理”。接着,作者追溯了人类社会自古及今在赋税、兵役、官仕等制度方面的变革历程,再次印证了“无时不变,无事不变”的道理。然后,作者批驳了“守古”论调,一语中的地指出“守古”只是相对的,今日所守古法已与当日古法原貌相去甚远, “不变”之说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论证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道理后,作者进一步指出“或变则善,或变则敝”,关键在于“人道”。如果坐而固守,听其流变,只能“日趋于敝”;如果“振刷整顿,斟酌通变”,则“日趋于善”。这就是说: “守古”根本不可能,只能导致流变而衰败, 只有奋起变法,才能兴利除弊, 因势利导,趋于兴旺。作者接下来又引《诗经》、《周易》再次晓之以利害,指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文章结尾,作者大声疾呼,号召人们顺应时局,勇于投身变法维新运动,广开言路,献计献策,言之无罪,闻者足兴。
序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答辩式立论,摆事实,讲道理,旁征博引,上下纵横,一气呵成。文章感情充沛,气势跌宕,语句生动跳跃,色彩浓厚。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梁氏论说文的特色。
上一篇:《南社集》序|原文|翻译|赏析
下一篇:《古今家诫》叙|原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