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本无体,三百篇皆天籁自鸣。下逮黄①初,迄于今人异,韫②故所出亦异。或者弗省,遂艳其各有体也。近过梁谿③见尤廷之④,先生问余诗自谁氏?余对以异时泛阅众作, 已而病其驳如⑤也。三薰三沐师黄太史氏,居数年,一语噤不敢吐。始大悟学即病,顾不若无所学之为得。虽黄诗亦偃然高阁矣。先生固为余言近世人士喜宗江西⑥,温润有如范致能⑦者乎?痛快有如杨廷秀⑧者乎?高古如萧东夫⑨,俊逸如陆务观⑩,是皆自出机轴(11), 亶(12)有可观者。又奚以江西为?余曰:“诚斋之说政(13)尔,昔闻其历数作者,亦无出诸公右(14)。特不肯自屈一指耳(15)。虽然诸公之作殆方圆曲直之不相似, 则其所许可亦可知矣。”余识千岩于潇湘之上, 东来识诚斋、石湖, 尝试论兹事(16)。而诸公咸谓其(17)与我合也。岂见其合者而遗其不合者耶?抑不合乃所以为合耶?抑亦欲俎豆(18)余于作者之间而姑谓其合耶?不然,何其合者众也?余又自唶(19)曰: “余之诗, 余之诗耳, 穷居而野处,用是陶写寂寞则可,必欲其步武(20)作者, 以钓能诗声, 不惟不可,亦不敢。”
(汲古阁本《白石诗词集》)
注释 ①黄——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又号涪翁。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为江西诗派宗师。下文的黄太史氏也是指他。②韫(yun)——包含,蕴藏。③梁谿——江苏无锡的别称。谿,同“溪”。因城西梁溪得名。④尤廷之:尤袤(1127—1194)字廷之,号遂初居士,宋无锡(今属江苏)人。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四大家。⑤驳如——不纯净。驳(bo),一种颜色夹杂着别种颜色;如,助词,用同“然”。⑥江西——指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在否定西昆体诗风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开创者是黄庭坚,繁盛期在其死后。这个流派追求奇险硬涩的风格。而其后期则注重雕琢字句,忽视作品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形象的创造。⑦范致能——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有《石湖居士集》。⑧杨廷秀——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宋吉水(今属江西)人。作诗初学江西诗派,终于自立门户,号“诚斋体”。有《诚斋集》。⑨萧东夫——萧德藻,字东夫,号干岩老人。闽清(今属福建)人。⑩陆务观——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早年学江西诗派,后终自成一格。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11)机轴——机杼。比喻作文的命意构思。(12)亶(dan)——同“但”。(13)政——通“正”,恰当。(14)“闻其”二句——作者,指黄庭坚及其他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指黄庭坚。诸公,指尤袤、萧德藻、范成大、陆游。(15)屈一指——屈(jue),竭、穷尽。指,同“旨”。(16)“余识”二句——潇湘,湖南。淳熙十二、三年,姜夔识萧千岩于潇湘。经萧介绍,见杨万里于杭州, 又经杨介绍,谒范成大于苏州。苏杭在湘南东面,所以文中称“东来”。兹事,指前面提到的“诗自谁氏”。(17)其——指黄庭坚。(18)俎豆——俎,置肉的几;豆,盛干肉一类食物的器皿。都是古代宴客、朝聘、祭祀用的礼器。本文中可译为“相提并论”。(19)唶(ze)——嚄唶,大声呼叫。(20)步武——古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指相距甚近。引申为追随、效法。
赏析 姜夔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张炎曾以“清空”论之,认为有“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词源》)之美,对后人影响很大。他的诗也很有名,有《白石道人诗集》。他对诗歌有自己的见解,其诗论著作《白石道人诗说》,专论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写作技巧等问题。他提出的“胜处要自悟”的观点,对严羽的“妙悟”说很有启发。其诗集前的自叙,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可视为对他的诗说的强调与补充。
自叙是姜夔对自己的诗歌创作经验的总结,也表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认识过程。姜夔是江西人,少年时代,正是江西诗派风靡之际, 他曾很下功夫学习黄庭坚的诗,即叙中所说“三薰三沐师黄太史氏”。但后来对江西诗派的看法却有了改变。淳熙十二、三年间,他30岁左右,认识萧德藻于湖南,经萧介绍,结识杨万里和范成大。此后数年,依萧居湖州,与杨、范时常来往。这个时候,风行一时的江西诗派已流弊丛生,引起时人的不满。他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也感受到江西诗派袭用前人诗意、东裁西割、拼凑成篇的流弊。他主张:第一,作诗要自然,不要循规蹈矩。“三百篇皆天籁自鸣”,正因如此,它才能代代流传。第二,作诗要有创新精神。认为“一家之语, 自有一家之风味”(《白石道人诗说》),“作者求与古人合,不若求与古人异”(《白石道人诗集自叙(二)》)。所以他在结尾又着重指出: “余之诗,余之诗耳”,以示与自己理论主张的一致。
姜夔一生未仕,布衣而终,他的生活环境和他的视野都离不开个人的生活范围,他的诗就成为他“穷居野处”、“陶然寂寞”的载体。尽管他未能以胸怀天下、忧心黎民的博大胸怀来居高临下地俯视和超越一己的悲欢,但当他凭借个人高度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技巧对他的生活进行审美观照时,却成就了一个让后人吟咏玩味不已的姜夔。
姜夔在此叙中强调的创新精神和诗贵自然的主张,今天仍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必须认识到,达到自然和创新的境界,是离不开向古人学习的。姜夔的“学即病”、“不学”之语,乃是针对江西诗派的死学、学死而言的。姜夔早年诗法黄庭坚,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皆早年师法江西诗派而均能出于蓝而胜之,正是他们能活学、学活的结果。
上一篇:《甘薯疏》序|原文|翻译|赏析
下一篇:《真实之歌》序|原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