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唐三百年诗,众体备矣。故有往体①、近体②、长短篇③、五七言律句绝句等制, 莫不兴于始, 成于中,流于变, 而陊④之于终。至于声律兴象, 文词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略而言之, 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详而分之, 贞观⑤、永徽⑥之时,虞、魏⑦诸公,稍离旧习,王、杨、卢、骆⑧, 因加美丽,刘希夷有闺帷之作,上官仪有婉媚之体, 此初唐之始制也。神龙⑨以远, 洎⑩开元(11)初,陈子昂古风雅正,李巨山(12)文章宿老,沈、宋(13)之新声, 苏、张(14)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开元、天宝(15)间, 则有李翰林(16)之飘逸,杜工部(17)之沉郁,孟襄阳(18)之清雅,王右丞(19)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 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大历、贞元(20)中, 则有韦苏州(21)之雅淡,刘随州(22)之闲旷,钱、郎(23)之清赡,皇甫(24)之冲秀,秦公绪(25)之山林,李从一(26)之台阁,此中唐之再盛也;下暨元和(27)之际, 则有柳愚溪(28)之超然复古,韩昌黎之博大其词,张、王(29)乐府,得其故实,元、白(30)序事,务在分明, 与夫李贺、卢全之鬼怪,孟郊、贾岛之饥寒,此晚唐之变也;降而开成(31)以后,则有杜牧之之豪纵, 温飞卿之绮靡,李义山(32)之隐僻,许用晦(33)之偶对, 他若刘沧、马戴、李频、李群玉辈, 尚能黾勉(34)气格,特迈时流,此晚唐变态之极,而遗风余韵,犹有存者焉。
是皆名家擅场,驰骋当世。或称才子, 或推诗豪, 或谓五言长城,或为律诗龟鉴(35), 或号诗人冠冕, 或尊海内文宗, 靡不有精、粗、邪、正、长、短、高、下之不同。观者苟非穷精阐微, 超神入化,玲珑透彻之悟, 则莫能得其门,而臻其壶奥(36)矣。今试以数十百篇之诗,隐其姓名,以示学者, 须要识得何者为初唐,何者为盛唐,何者为中唐、为晚唐, 又何者为王、杨、卢、骆, 又何者为沈、宋,又何者为陈拾遗, 又何者为李、杜, 又何者为孟为储, 为二王, 为高、岑, 为常、刘、韦、柳, 为韩、李、张、王、元、白、郊、岛之制。辩尽诸家,剖柏毫芒,方是作者。
予夙耽(37)于诗,恒欲窥唐人之藩蓠,首踵其域,如堕终南万叠间,茫然弗知其所往。然后左攀右涉,晨跻(38)夕览,下上陟(39)顿,进退周旋,历十数年。厥中僻蹊通庄, 高门邃室,历历可指数。故不自揆(40),窃愿偶心前哲,採摭(41)群英,芟夷繁猬(42),裒(43)成一集,以为学唐诗者之门径。载观诸家选本,详略不侔(44),《英华》(45)以类见拘, 《乐府》(46)为题所界, 是皆略于盛唐,而详于晚唐。他如《朝英》、《国秀》、《箧中》、《丹阳》、《英灵》、《间气》、《极玄》、《又玄》、《诗府》、《诗统》、《三体》、《众妙》等集,立意造论,各该(47)一端,惟近代襄城杨伯谦氏《唐音》集,颇能别体制之始终,审音律之正变,可谓得唐人之三尺(48)矣,然而李、杜大家不录,岑、刘古调弗存,张籍、王建、许浑、李商隐律诗,载诸正音,勃海高适、江宁王昌龄五言,稍见遗响。每一披读,未尝不叹息于斯。
由是远览穷搜, 审详取舍, 以一二大家, 十数名家, 与夫善鸣者,殆将数百,校其体裁, 分体从类, 随类定其品目, 因目别其上下、始终、正变, 各立序论, 以弁(49)其端。爰自贞观至天祐(50),通得六百二十人,共诗五千七百六十九首,分为九十卷, 总题曰《唐诗品汇》。呜呼!唐诗之偈, 弗传久矣。唐诗之道, 或时以明。诚使吟咏性情之士,观诗以求其人, 因人以知其时, 因时以辨其文章之高下,词气之盛衰,本乎始以达其终,审其变而归于正,则优游敦厚之教,未必无小补云。
洪武癸酋(51)春新宁高棅谨序。
(《唐诗品汇》,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注释 ①往体——古体。②近体——即五七言律诗绝句。③长短篇——指乐府诗。④陊 (duo)——坠落。⑤贞观——唐太宗年号(627—649)。⑥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⑦虞、魏——即虞世南、魏徵。⑧王、杨、卢、骆——即“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⑨神龙——唐中宗年号(705-707)。⑩洎(ji)——及,等到。⑾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⑿李巨山——李峤字巨山。⒀沈、宋——即沈佺期、宋之问。⒁苏、张——即苏和张说。⒂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⒃李翰林——即李白。⒄杜工部——即杜甫。⒅孟襄阳——即孟浩然。⒆王右丞——即王维。⒇大历、贞元——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21)韦苏州——即韦应物。(22)刘随州——即刘长卿。(23)钱、郎——即钱起、郎士元。(24)皇甫——即皇甫冉。(25)秦公绪——秦系字公绪。(26)李从——李嘉祐字从一。(27)“下暨”句——暨(ji),及。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28)柳愚溪——即柳宗元。(29)张、王——即张籍、王建。(30)元、白——即元稹、白居易。(31)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32)李义山——李商隐字义山。(33)许用晦——许浑字用晦。(34)黾(min)勉——勉力。(35)龟鉴——借鉴。(36)壶(kun)奥——指内在精髓。(37)耽(dan)——沉迷。(38)跻(ji)——登攀。(39)陟(zhi)——登高。(40)揆(kui)——揣测。(41)摭(zhi)——摘取。(42)“芟夷”句——芟(shan)夷,削除;繁猬,指繁杂。(43)裒(pou)——聚集。(44)侔(mou)——等同。(45)《英华》——即《文苑英华》,编于宋太宗时,一千卷,辑集南朝梁末至唐代诗文,上续《文选》。(46)《乐府》——即《乐府诗集》,北宋郭茂倩编,凡一百卷,辑录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47)该——包罗。(48)三尺——古代把法律刻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法律为三尺,此处指法则、规律。(49)弁(bian)——冠名。(50)“爰自”句——爰(yuan),于是。天祐,唐昭宣帝年号(904—907)。(51)洪武癸酋——洪武二十六年。洪武, 明太祖年号(1368—1398)。
赏析 《唐诗品汇》是明人高棅编纂的一部影响深远的唐诗选集,正集90卷,选620人,诗5700余首;拾遗10卷,增补61人,诗900余首。这部选集内容丰厚,规模宏阔,然而又井然有序,繁而不乱。在这篇总序中,高棅阐述了《唐诗品汇》的编纂宗旨及其结构。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辉煌时代,不仅名家登场,灿若星辰,而且硕果累累,群芳争艳。面对这一笔厚重的精神财富,后世学子在崇敬赞叹之余,亦有几分欲学无从入门的迷惑,即如此文所云:“欲窥唐人之藩篱,首踵其域,如堕终南万叠间,茫然弗知其所往。”如何梳理这一文化瑰宝,找到学习门径,这是许多学者苦苦思考的问题。高棅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了前人留下的各类选本,通过比较发现它们或是“以类见拘”,或是“为题所界”,或是遗漏大家。他在总结前人得失并积极探索的基础上,终于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方法,以高屋建瓴的姿态完成了《唐诗品汇》的编选,从而“使吟咏性情之士,观诗以求其人,因人以知其时, 因时以辨其文章之高下,词气之盛衰,本乎始以达其终,审其变而归于正,则优游敦厚之教,未必无小补云”。
高棅的编纂方针首先是对唐诗的发展轨迹进行历史的划分,以初、盛、中、晚四个主要阶段为界,解决唐诗产生、发展及流变的分期问题。具体而言,贞观、永徽之时是唐诗发端时期,神龙以远、洎开元初为其渐盛,这一时段承前启后,称为初唐;开元、天宝期间,李白、杜甫等大家涌现,称为盛唐;大历、贞元之时,唐诗持续发展兴盛,称为中唐;元和之际萌生流变,开成以后变态之极,这一时段称为晚唐。基于此, “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唐诗品汇·凡例》)。这样,全书主框架便建构起来。然后,将唐代“一二大家、十数名家,与夫善鸣者,殆将数百”放入这一框架之中,具体品评各自的诗风特色。在总序中,高棅列举了数十位有代表性的,并且以极为精炼的词语概括了各位诗人的不同特色,亦有点睛味道。尤为可贵的是,作者首推李、杜,认为他们是其中大家,这种见解颇有眼光,上承严羽《沧浪诗话》,下启前后七子“诗必盛唐”的主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既能大刀阔斧地断代,又能细致入微地区分,这些都来自于敏锐的头脑与清晰的洞察力。我们阅读此文,似乎隐隐望见作者端坐于至高点处,微笑于运筹帷幄之中。
上一篇:《吴虞文录》序|原文|翻译|赏析
下一篇:《啼笑因缘》作者自序|原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