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释迦文以受燃灯之夙记②, 当贤节之次补。降神演化,四十九年。开权实顿渐③之门。垂半满偏圆之教④, 随机悟理,爰有三乘⑤之差。接物利生,乃度无边之众。其悲济广大矣,其轨式备具矣。而双林入灭, 独顾于饮光。屈眴相传, 首从于达磨⑥, 不立文字, 直指心源⑦。不践阶梯,径登佛地。逮五叶而始盛⑧,分干灯而益繁。达宝所者益多,转法轮⑨者非一。盖大雄付嘱之旨,正眼流通之道,教外别行, 不可思议者也⑩。
圣宋启运,人灵幽赞。太祖以神武戡乱,而崇净刹、度法门。太宗以钦明御辨,而述秘诠⑾,畅真谛。皇上以睿文继志,而序圣教⑿,绎宗风。焕云章于义天,振金声于觉苑。莲藏之言密契, 竺乾之绪克昌,殖众善者滋多,传了义⒀者间出。圆顿之化,流于区域。有东吴僧道原者⒁,冥心禅悦, 索隐空宗⒂,披奕世之祖图⒃, 采诸方之语录,次序其源派,错综其词句, 由七佛⒄以至大法眼之嗣, 凡五十二世,一千七百一人, 成三十卷, 目之曰《景德传灯录》。诣阙奉进,冀于流布⒅。
皇上为佛法之外护,嘉释子之勤业。载怀重慎, 思致远久。乃诏翰林学士左司谏知制诰臣杨亿,兵部员外郎知制诰李维, 太常丞王曙等同加刊削,俾⒆之裁定。臣等昧三学之旨, 迷五性之方(20),乏临川翻泽之能,懵比邪语默之要。恭承严命, 不敢牢让(21)。窃用探索, 匪遑宁居。考其论馔之意,盖以真空(22)为本。将在述曩圣(23)入道之因,标昔人契理之说。机缘交激,若挂于箭锋。智藏发光, 旁资于鞭影。诱导后学,敷畅玄猷(24)。而捃摭(25)之来,征引所出,糟粕多在, 油素可寻。其有大士示徒, 以一音而开演。含灵从听, 乃千圣之证明。属概要之是资,取少分之斯可。若乃别加润色,失其指归。既非华竺之殊言,颇近错雕之伤宝。如此之类, 悉仍其旧。况又事资(26)纪实,必由于善叙。言以行远, 并非可以无文(27)。其有标录事缘, 缕祥轨迹,或辞条之纷纠,或言筌之猥俗(28),并以刊削,俾之纶贯。至有儒臣居士之问答, 爵位姓氏之著明,校岁历以愆殊(29), 约史籍而差谬, 咸用删去, 以资传信。自非启投针之玄趣,驰激电之迅机,开亦妙明之真心,祖述苦空之深理, 即何以契传灯之喻,施刮膜之功。若乃但述感应之征符,专叙参游之轨迹,此已标于僧史,亦奚取于禅诠。聊存世系之名, 庶纪师承之自,然而旧录所载,或掇粗而遗精。别集具存,当寻文而补阙。率加采撷,爰从附益(30)。逮于序论之作,或非古德之文,闲厕编联,徒增揎酿(31),亦用简别, 多所屏去。汔(32)兹周岁,方遂终篇。
臣等性识愧于冥烦, 学问渐于涉猎。天机素浅,文力无余。妙道在人, 虽刳心而斯久。玄言绝俗, 固墙面以居多。滥膺推择之私,靡著发挥之效。已克终细绎(33),将仰奉于清闲。莫副宸襟,空尘睿览。谨上。
(“四部丛刊”本《景德传灯录》卷首)
注释 ①《景德传灯录》——亦称《传灯录》,北宋释道原编。成书于宋真宗景德年间。叙述禅宗师徒相承的事迹。道原称,灯能照暗,禅师以法传人,譬犹传灯,故名。②“昔释迦文”句——佛经燃灯古佛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释迦牟尼前世为菩萨时,燃灯佛曾为他授记,预言他将来必能成佛。夙记,佛为弟子预计死后生处,特别是预计未来成佛的劫数、国土、佛名、寿命等。③权实顿渐——权与实相对,适于一时机宜之法为权,究竟不变之法为实。顿,顿悟。渐,渐悟。④半满偏圆之教——半满二教为大小二乘之异名,分别为半宗教,满宗教,偏教即偏僻之教。圆教即圆满之教。⑤三乘——佛教称人有三种根器,故有三种不同的修持途径。三乘是:声闻乘,求证阿罗汉果;缘觉乘,求证辟支佛;菩萨乘,求证佛果。⑥“屈眴相传”二句——屈眴,指一种由木棉心织成的细布。传说达摩所穿袈裟即以此布裁成。达磨,或写作“达摩”,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⑦“不立文字”二句——禅宗悟道不涉文字言辞,禅从心传,心之玄旨,谓之“不立文字,教外别传”。⑧逮五叶而始盛——达磨是中国禅宗的初祖,传至六祖惠能后,一花开五叶,分出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宗。禅宗在中国开始大规模宏扬。⑨法轮——佛法的别称。因为佛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辗转相传如车轮,故名。⑩“盖大雄付嘱”四句——据《释氏稽古略》卷一,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人不解其意,惟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释迦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禅宗据此尊迦叶为天竺初祖。正眼流通之道指禅宗“以心传心”之“心”,泛指佛教之正法传播之途径。(11)祕诠——祕为“秘”的异体字。诠,真谛。(12)序圣教——指唐太宗所作《大唐三藏圣教序》。(13)了义——决择究竟显了之说,亦即究竟真实之理,真实之异名。(14)道原——宋朝僧人。嗣天台韶国师为南岳十世,住苏州承天寺。⒂空宗——以空理为旨之宗,包括小乘之成实宗、大乘之三论宗。⒃“披奕世”句——披,翻阅。奕世, 一代又一代。祖图,谱系。⒄七佛——佛经说,在释迦牟尼以前就有成佛的。其以前六代的佛名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舍牟尼佛和迦叶佛,连同释加牟尼合称七佛。⒅“诣阙奉进”二句——诣,前往、去到。阙,代指皇宫。流布,传播。⒆俾——使。⒇“臣等”二句——昧,不明。三学,指学佛者修持的戒、定、慧。五性,法相宗所立,指一切乘生之机类,分为五性,以之定成佛不成佛。(21)牢让——发牢骚、辞让。(22)真空——意为世界万有虚幻不实。(23)曩圣——过去的禅宗大师。(24)玄猷(you)——玄妙之术。(25)捃摭——摘取。(26)事资——资料。(27)“言以行远”二句——《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文采。(28)“或言筌”句——言筌,在言词上留下的迹象。猥俗,琐碎俗杂。(29)愆殊——错误和不同。(30)附益——增益。(31)楦酿——冗长。(32)汔——接近,庶几。(33)细绎——引端申义。
赏析 《景德传灯录》的原著者是沙门学者释道原,叙述了禅宗师徒相承的语录和事迹。从七佛起至历代禅僧,其间共有一千七百零一人。因为人死灯灭,灯能照暗之故,取名“传灯”,比喻佛法世代相传、生生不息。释道原著成此书后,宋真宗命杨亿等人裁定润色,故此书虽系私人著作,却相当于官撰。在这篇序文中,杨亿记录了从撰稿到修订的全部过程。按照这一线索,序文可分为两部分,前幅谈及佛教、禅宗发展演变的历史以及道原成书由来,后幅则侧重记叙在刊定过程中删繁补阙的标准。
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传入中国,唐朝至宋初便达到了它的鼎盛阶段。庙宇的兴建、佛经的大量译介,佛教开始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产生巨大而不可磨灭的潜动力。杨亿等人正是在对佛教有大量了解并能心领神会的基础上,接受了《景德传灯录》的编撰。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文章的裁定也有自己的轨制。在序文中曾提及“臣等昧三学之旨,迷五性之方,乏临川翻译之能”,这虽然是杨忆的自谦,认为对佛教知识不甚了了,文学修养又不深厚,以至出现“懵比邪语默之要”的状况,但是却从侧面暗示了杨亿对于刊定润色的原则。一方面要对原作的旨归、文化背景有深入的探讨;另一方面还要有娴熟地运用文字的功夫,他在具体操作中确实也是沿着这一轨迹进行的。对那些表现出文章宗旨的,虽有“油素可寻”,也“悉仍其旧”;对于存在“辞条之纠纷,言筌猥俗”者,“并从刊削,俾之纶贯”;对于“校岁历以愆殊,约史籍而差谬”者,犯了历史错误,“咸用删去”;对于“掇粗而遗精”者, “当寻文而补阙”;对于“徒增楦酿”者,“亦用简别,多所屏去”。该删则删,该改则改。杨亿等人正是以尊重原作文本的原则、语言形式美原则、历史真实性原则,完成了对《景德传灯录》的修订。这些标准和方法对于编撰润色工作的完善是有借鉴意义的。
这篇序文有其史料价值,也有艺术上的特色。杨亿是宋初著名的馆阁诗人,在对李商隐的效仿中,形成了带有浓厚贵族趣味的“西昆体”。尽管序文是一篇散文,但处处都有“西昆体”的痕迹。音律谐和优美,行文骈四俪六,讲求对仗,并运用了大量的佛教典故、术语,使得文章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且喻示切实,节省了许多笔墨。这在演绎禅宗历史时尤为明显。作者只用了三个典故便把握了它的发展脉络。“昔释迦文以受燃灯之夙记”点出禅宗源头释迦摩尼佛的来历;经过二十几代相传, “首从于达磨”,这五个字说出了“不立文字,直指心源”的禅宗至此开始在中国传播;一花而五叶的用典,更暗示了禅宗自六祖以后繁盛并被广泛宏扬。落墨不多,但言近而旨远,言简而意赅。不愧是一篇蕴含丰富、词采华丽的美文。
上一篇:《日知录》原序|原文|翻译|赏析
下一篇:《毛泽东诗词鉴赏》前言|原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