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法式善
读书如树木, 不可求骤长。
植诸空山中, 日来而月往。
露叶既畅茂, 烟条渐苍莽。
此理木不知, 木乃遂其养。
我读古人书, 辄作古人想。
掩卷了无得, 心中时快快。
忽然古明月, 照见天怀朗。
前境所造非, 后境改观赏。
这是一首畅谈读书感受的诗。作者抓住读书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的问题——展开了形象化的议论。从而启发后学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日积月累,力戒浮躁,只要持之以恒,便能融会贯通,豁然开朗,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议论,是诗人抒写胸怀的一种方式。诗歌主要是以情动人,但饱和着形象和感情的议论,可以增强诗的明确性和教育力量。古典诗论中讲究所谓“理趣”,而反对“理障”,就是指以议论入诗,必须有浓郁的诗味,强调“议论须带情韵以行”(沈德潜《说诗晬语》),反对那种脱离具体形象的干巴巴地讲道理。这首诗的前八句,即第一部分,作者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托物明理,融理入“形”,给人以有力的启示。诗人说:读书就好象种植树木,不能够要求它突然之间就由树苗长成大树。把树苗栽植在空旷幽静的山中,日来月往,随着时间的流逝,小树便会逐渐成长起来,它的叶片在露水的滋润之下旺盛而繁茂,青翠的枝条也渐渐呈现出葱茏迷茫的景象。树木就是这样顺从着自然和天性,长成了参天大树。作者的比喻浅显而生动,从平凡的事物和寻常道理的描述中,拓宽了人的联想和思考。诗的后八句,即第二部分,作者由寓理于物转入现身说法,直接议论。结合自己读书时感受。诗人以卓越的识见,去激发感染读者。他说自己在读古人书的时候,也往往总是产生同古人一样的想法,读完一本书掩卷思考,好象没有多少收获,并常常为此而引起不快。但是就这么日来月往地坚持下去,有朝一日便会产生奇妙地突破与飞跃。在这里,诗人又一次运用了形象化的描绘和比拟:“忽然古明月,照见天怀朗。前境所造非,后境改观赏。”书读得多了便会触类旁通,豁然开朗,就象一轮明月冲击云围,照彻整个天宇,以前昏暗不明的境界完全改观,使我们进入一个崭新的境地。
此诗描述生动,议论透彻,是一首融情入理、发人警醒的好诗。
上一篇:《论交二首·清·梁绍壬》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赐萧瑀·唐·李世民》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