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铭》原文|题解|注释|简析
嶻嶪崇山①,汤汤大河②。山居河浒③,河近山阿④。锁天中枢⑤,控地九域⑥。玉关门户,金城险塞⑦。西通汧陇⑧,东接函崤⑨。秦居百二⑩,以拱帝郊(11)。大城似铁(12),战格靡列(13)。重兵偃隆(14),尘清氛灭。尔恒作屏(15),我愿辅忠。矢志罔渝(16),尽瘁鞠躬。山比不摇,河比不染(17)。坎以直前,剥以弗贬(18)。我铭关石(19),犹佩诸身(20)。罔师弃繻(21),愿学书绅(22)。山河靡改(23),予行靡易(24)。庶几夙夜(25),令闻不坠(26)。
[注释]
①嶻嶪(jiéyè):山势险峻的样潼关铭子。崇:高。
②汤汤(shāng) 大水急流的样子。大河: 黄河。
③浒(hǔ)水边。
④山阿:山中弯曲处。
⑤中枢: 中央。
⑥九域: 九州,指天下,古时曾分天下为九州。
⑦上句的 “玉关” 和此句的 “金城”,都用以比喻潼关的险要坚固。
⑧汧(qiān)陇:汧山和陇山。汧山,即岍山,在今陕西省千阳县北部。陇山即六盘山南段,在今陕西省陇县至甘肃省平凉一带。岍山和陇山都在潼关西面,山势险峻,是陕西通往甘肃的要道。
⑨函崤(xiáo):函谷和崤山,均在潼关东面,以险著称。函谷 “实为天险”。崤山分为东崤和西崤,“东崤长坂数里,峻阜绝涧,车不得方轨。西崤全是石坂十二里,险绝不异东崤”(《元和郡县图志》)。参见前李世民《入潼关》注①。
⑩百二:有两种解释,一说是以二万人能敌100万人,一说是100万的二倍,皆用来形容地势的险要。参见前李远《赠潼关不下山僧》注⑥。
(11)帝郊:京都地区。
(12)杜甫《潼关吏》诗有 “大城铁不如” 之句。
(13)战格: 古代作战时用以防御的栅栏。靡:多,指到处都有。杜甫《潼关吏》诗有 “连云列战格” 之句。
(14)偃隆:止息威势。此句是说,重兵攻打潼关,面对其险要形势,就会威势顿减。
(15)尔:你,指潼关。屏:屏障。
(16)矢: 发誓。罔(wǎng):没有,不。渝: 改变。
(17)“山比”两句是说,和高山相比,我的志向不动摇;和黄河相比,我的志向不改变。
(18)剥:伤害,指挫折。贬: 减退,衰退。“坎以” 两句是说,为了实现我的志愿,即使道路坎坷,我也勇往直前;即使遭受挫折,我的意志也不衰退。
(19)铭: 刻。
(20)诸:之于。此句是说,我要把刻有铭文的关石经常佩带在身上。
(21)师: 效法。弃繻(rú):指终军入关弃繻的故事。终军(?-前112),西汉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18岁被选为博士弟子,徙步入关时,关吏曾给了他出关的凭证——繻。他说:“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遂弃繻而西。后官至谏议大夫,曾出使郡国。参见前李世民《入潼关》注⑨。此取其漫不经心地抛弃之意。此句是说,我不会像终军弃繻那样把《潼关铭》随意抛掉。
(22)书绅: 把重要的训言话语书写在束于腰间的大带子上,随身携带,以防遗忘。《论语·卫灵公》云: “子张书诸绅。”刑昺解释说: “绅,大带也。子张以孔子之言书之绅带,其意佩服无忽忘也。” 此句是说,我愿像子张书写孔子训语那样把《潼关铭》带在身边。
(23)靡: 不。
(24)行: 品行,行为。
(25)庶几:希望。夙夜:朝夕,早晚,引申为时时刻刻。
(26)坠: 掉落,引申为丧失,遗忘。此句是说,使我时时刻刻铭记着自己的志愿,永远也不要把它忘掉。
【题解】
铭: 一种押韵的文体,一般是刻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业或警戒自己的文字。此铭选自《潼关卫志·艺文志》。
【简析】
此铭共有32句,结构显明,可分为两个部分。前16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潼关山河的峻险、地理位置的重要、防御屏障的坚固。后16句为第二部分,叙写作者为国“尽瘁鞠躬”坚不可移的情志,和 “铭关石” “佩诸身” 的目的。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天险潼关的敬重,以及他为国尽忠的思想、正直的人格和坚定的信念。在表现手法上,这篇铭文笔墨质直宏阔,风格慷慨豪迈,是歌咏潼关作品中别具一格的佳作。
上一篇:《潼关道署后园(四首)》原文|题解|注释|简析
下一篇:《潼关镇国军句复使院早春寄王同州》原文|题解|注释|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