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和李才甫先辈快阁》宋山水诗鉴赏
黄庭坚
山寒江冷丹枫落,争渡行人簇晚沙。
菰叶蘋花飞白鸟,一张红锦夕阳斜。
据清《一统志》,快阁在吉州太和县(今江西县泰和县)东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故名”。诗人元丰三年至六年(1080—1083)知太和县期间,经常登临此阁,写下了不少诗篇。《和李才甫先辈快阁》诗共有五首,此选其一。李才甫,福建莆田人,作者的长辈及友人。这首诗是应答李才甫快阁诗而写的。首句点明时令,枫叶飘落,山寒水冷,时节已是深秋。南方的深秋,阳光灿烂的白昼并不会使人觉得寒冷,所以,篇首“山寒江冷”四字还与第二句中的“晚”字前后照应,暗伏晚景。“枫”前冠以 “丹”字,不仅表明枫叶经霜变红,点出时令,更与末句的“夕阳”暗中关联,突出表现了枫叶在夕阳映照下异常鲜红的颜色。至此,虽未言秋,秋意已浓; 亦不及暮,暮色自见。接着,自然引出第二句: 傍晚的江畔沙滩上,聚集着等候渡江归家的人们。一个“争”字,表现了行人归心之切,同时也反衬出倚阁观望的诗人心境之悠闲。庭坚知太和县,虽是受新旧党争的影响,但此时陷得尚不深,况且太和县离诗人的家乡分宁(今江西修水县)很近,更有着归还江南故乡的喜悦。在诗人坎坷的一生中,可以说是一个较清闲宁静的时期,因此这时他的诗显得较为平和。第三句,在画面安排及写景角度上都是转折点。从画面安排看,从近景过渡到远景; 从写景角度讲,由俯视渐变为仰视。菰、蘋,都是水生植物。诗人的画笔从菰、蘋向远处伸延,于是画面上出现了美丽的白鸟。“白鸟”,指鸥鹭一类的白色水鸟。白鸟时而江面低旋,时而高空飞翔,将诗人的视线引向远空: 只见夕阳西斜,漫天晚霞,天空中就象张挂着一幅红色的锦缎。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色彩鲜明如画。诗人直接使用的颜色字就有“丹”、“白”、“红” 三种,菰叶蘋花显指青翠欲滴的浓绿色。另外一些色彩诗人虽未明写而自清晰可见。“山寒”,极容易使人想到王维“寒山转苍翠”的诗句。赣江以清澈澄净著称,唐张九龄有“归去南江水,磷磷见底清”的诗句。而深秋江水尤为清澄,用 “冷”来形容江,仿佛使人看见漫江碧透的景象。整首诗不但着色鲜明、丰富,在色彩的具体安排上也颇见匠心。首句将山的苍翠色、江的青碧色与丹枫的鲜红色置于同一画面,形成冷色与暖色的强烈对比; 三句菰、蘋的绿色不仅与江鸟的白色在句中自成对照,又与四句夕阳的暗红色形成红与白、红与绿的鲜明对比。这种巧妙的安排使整个画面色彩绚烂,且无用色过多的繁复芜杂之病。
此诗的章法显然学习了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每一句都是帧独立的图画,似乎互不连贯,全诗又构成 一幅安排有致的画卷。而色彩的浓烈与句式的通篇散行却与杜诗有别。
善于用 “古人陈言”的黄庭坚,在此诗里也有反映。第 一句化用了杜牧《山行》的诗意; 第二句则从孟浩然“渔梁渡头争渡喧”、“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的意境化出; 第三句化用了顾况“江清白鸟斜,荡桨罥蘋花”两句诗; 第四句中的“红锦”前人曾用来形容有形之物,例如刘禹锡的 “野草芳菲红锦地”,而诗人用来描写无形的夕晖,这就化陈熟为生新。总之,此诗虽“字字有来历”,却都能用得贴切自然,辞如己出,丝毫不见生硬的痕迹,确见其“脱胎换骨”的功力。
上一篇: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唐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下一篇:吴嘉纪《和雨臣京口雪望次韵》清、近代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