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寒溪》唐山水诗鉴赏
孟郊
霜洗水色尽,寒溪见纤鳞。
幸临虚空镜,照此残悴身。
潜滑不自隐,露底莹更新。
豁如君子怀,曾是危陷人。
始明浅俗心,夜结朝已津。
净漱一掬碧,远消千虑尘。
始知泥步泉,莫与山源邻。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孟郊得河南尹郑馀庆举荐,任河南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始定居于洛阳立德坊。据《元河南志》记载,立德坊其地四面带水,一面对山。《寒溪》诗共九首,其二又有“洛阳岸边道,孟氏庄前溪”语,可见孟郊所吟咏的就是居地周围之溪流。这组诗大约作于元和二、三年冬春之际。此选其一。
“霜洗水色尽”,此句本应说是冬季少雨因而溪水澄清,但作者用了“霜洗”二字,意思是说水色澄清乃因严霜浸洗之故,这就特别强调出寒意。诗作开篇便嗖嗖冷气袭人。“纤鳞”,纤弱小鱼。诗人上句既强调了溪水的寒冷,下句又着意于鱼的纤弱,这就表现出他心中不胜哀怜的主观感情色彩。诗人伤物之情未已,进而又扩展为对影自伤的感情。接下来“幸临虚空镜,照此残悴身”二句,就是这种自伤自怜情绪的体现。“虚空镜”,指溪水倒映着白茫茫的天色,显得下无底止,空虚旷漠。人对此景,大约都会产生一种无所依凭、何所投归的险危颤栗感吧? 而这样一面镜子中,映照出的又是诗人那副老病侵寻、羸弱憔悴的身影。不难体会诗人此时的心境该是多么的凄苦忧伤。但仅仅这样领会诗意是不够的,这就放过了 “幸临”二字,此二字中实有深意在: 一方面这是以喜语言悲,更见心酸之至;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它表达出诗人宁守困境,也不肯向流俗低头的孤高傲岸情怀。诗作前四句,以寒溪、纤鳞、虚空镜等冷色调物象为背景,置残悴之身的自我形象于其间,强烈地渲染出一派凄冷孤寂的情调气氛,全诗也就在这种基调中展开。
中间六句,进一步描写寒溪,借以自况。“潜滑不自隐,露底莹更新。”“滑”,通“淈(gǔ)”,混乱貌。诗中系指水底杂乱物。这两句说溪水毫不隐蔽潜藏在水底的杂物,有什么都让人看得清清楚楚,而如此透明见底就更显出它的晶莹纯净。这对溪水的赞美,已透露出以之象征高尚人格的言外之意,下文则进而明白说破,直接用人事来比拟。“豁如君子怀,曾是危陷人。”说清澈透底的溪水就正象襟怀坦白、胸无城府的君子一样,可是这样的君子,却总是与世态炎凉、世路维艰的社会格格不入,落于遭受构陷迫害的险恶境地。这正是诗人坎坷潦倒的生活经历的自我写照。“始明浅俗心,夜结朝已津”二句,又以眼前寒溪的另一境况暗喻君子处世的困境: 你看溪水昨夜才结了一层薄冰,可是今晨又已经有船开渡了(津: 过渡。《寒溪》其二有“舟行素冰拆”句可参证)。溪水夜间结冰,似乎是想要保护自己的清澈,但这哪里保得住呢? 船行桨动,又把它搅得浑浊不堪了。这不正与胸襟诚坦的君子想要自保清白,而那些浅薄庸俗之辈却偏要对他诬蔑诽谤、排挤摧残的社会现象十分相似吗?孟郊写作此诗时,已是五十七岁的风烛残年,他一生家境贫寒,仕途上也屡遭挫折,的确尝够了贫贱被弃的辛酸。这六句中,实在充满了他无限的身世感伤,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慨、抨击。从写法上讲,此段以人喻溪,以溪喻人,交互比拟,反复咏叹,加强了对寒溪的刻划和诗歌的抒情成分,起到深化主题的良好效果。
最后一段,前两句是诗人力求消除烦忧的情绪的抒发。捧起一掬澄碧洁净的溪水,漱上一漱,诗人感到那象尘土一般蒙在心上的种种忧虑,都仿佛被洗涤干净,远远消失了。后两句是诗人由此而联想到路边任人践踏的污浊泉水,和那远离尘世,得保洁净的山泉。前者不要邻近后者,以免也污染了它吧! 这里的“泥步泉”,是喻悦世媚俗、取宠求荣的无耻小人,“山源” 则是喻远世避俗、洁身自处的君子。诗人在此借说泉水表露了自己清高的志趣。
苏轼论孟郊贾岛诗,说: “郊寒岛瘦。” 所谓“郊寒”,即指孟郊诗意境的穷促寒涩,枯槁瘁索。虽然苏轼又曾讥孟郊诗为“寒虫号”,但他同时也赞扬孟郊“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读孟郊诗二首》)的感人至深的特色。这些评论是很中肯的。读这首《寒溪》诗,也可窥见孟郊这种诗歌风格之一斑。
上一篇: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清、近代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下一篇:苏辙《寒食游南湖》宋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