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摄山秋夕作》清、近代山水诗鉴赏
屈大均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摄山座落在南京城东面。南唐时,有位号叫栖霞的隐士曾在这里隐居修道,于是人们也把摄山称作栖霞山。乾隆皇帝南巡时,曾称赞它是“江南第一明秀山”。
对于秋景,有人喜欢用疏淡的笔墨勾勒其天高云淡、旷远劲爽的景象; 有人却喜欢用细密的针线描绘秋夜的恬静清幽。这首描写摄山秋夜景色的诗即体现了后一种特色。
首联写秋风。诗人并没有从正面描绘秋风扫落叶的衰飒景象,而是先说“秋林”没有“静树”,再用 “叶落”频频(多次地)“惊” 动栖息于秋林的山鸟、不时发出啼鸣作补充,以动衬静,烘托出摄山秋夜的宁静氛围,有如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诗中“鸟鸣山更幽”的境界。颔联紧承首句中所隐含的飒飒风声,先写听觉上的错觉:诗人居于室内,耳闻飒飒之声时断时续,疑是风挟雨至,然后点出一轮秋月于不知不觉中升上天空,从听觉转入视觉,引出颈联: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这一联,视觉与感觉合写,与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相同之处在于,两人都运用了异色相衬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对于自然美的神往。不同的是,一为春日白天的景象,给人以盎然的春意;一为秋夜的景致,给人以幽邃的静谧: 当诗人发觉明月升天时,便推开“松门”,只见月光下“秋林”“积翠”,澄澈的潭水中倒映着碧空和空中的一轮明月。强烈的色彩对比,使整个画面形成三个层次: 碧空明月、“积翠”的“秋林”、“入”于“潭水”的“空明”(天空),“明”者更加剔透, 暗者更加苍苍。 一幅静谧的摄山秋夜图逼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尾联由景入情,含而不露。“渐觉” 二字表明诗人久久地沉浸在对摄山夜景的迷恋之中,及至听到“天鸡”啼鸣,才发觉天色将晓,不得不披衣而起,准备再踏上旅途。而诗人对摄山夜景依依惜别的心情全借“渐觉”二字含蓄地带出。
全诗运用以动衬静和异色相衬的技巧,融听觉、视觉、感觉为体,从而增强了画面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上一篇:文天祥《扬子江》宋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下一篇:何逊《日夕出富阳浦口和郎公》魏晋南北朝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