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恭尹《岁暮登黄鹤楼》清、近代山水诗鉴赏
陈恭尹
郊原草树正凋零,历历高楼见杳冥。
鄂渚地形浮浪动,汉阳山色渡江青。
昔人去路空云水,粤客归心向洞庭。
莫怨鹤飞终不返,世间无处托仙翎!
黄鹤楼,自从唐代崔颢登临咏唱之后,历代不知有多少诗人跟踪他的足迹,来这里一试歌喉,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清初诗人陈恭尹《岁暮登黄鹤楼》,就是其中音调悲怆的一曲。
陈恭尹是广东顺德龙山乡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号称“岭南三家”。他的父亲陈邦彦是抗清志士,兵败后全家遇害,只有他设法逃出而幸免于难。国破家亡的现实,陶冶了他的爱国精神,他的诗抒怀寄慨,擅七言,尤以七律为最,对仗工整,颇多巧思,绵丽中包涵着苍凉悲壮之慨。
1659年,永历帝由滇边逃入缅甸,南明小朝廷宣告覆亡,为抗清而奔走于河南等地的陈恭尹见大局已定,只得怀着无家无国的深痛巨创而颓然南归,年末在黄鹤楼头登临送目,写下了这首寄慨遥深的诗章。前四句着重写空间与时空交织: 首二句勾画岁暮时分草木凋零的郊原景象,展现出旷远迷茫的境界,整个画面呈现的是沉郁凄苦的色调,三四两句一写“鄂渚地形”,一绘“汉阳山色”,这种特征景物的工笔勾勒,和前两句粗线条的意笔挥洒互映互补,其化静为动的写法,使全诗更加气韵流走。后四句采取的是时间与空间分设对映的方式:第五句化用崔颢《黄鹤楼》的诗意,昔人已去,白云千载,概括了长远的时间,暗寓家国变亡的深慨。第六句写空间,一笔勾画了诗人自己的遗民形象,悲愤之情见于言外。最后两句自然无迹地运用关于黄鹤的故典而化出新意: 鹤飞不返,写时间的悠久; 无处托仙翎,状空间的狭窄。诗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字面上是写人间世上没有黄鹤容身之地,实际上是抒发故国陆沉、江山易手的悲哀,说“莫怨”而其怨愈深。总之,诗的后四句一句写时间,一句写空间,有虚实相参动静相生的美学效果,而诗的结句也很值得称道,它从空间这一角度着笔,精采地运用了大小映照的艺术手法。“仙翎”指黄鹤,诗人以世间之大与黄鹤之小作强烈的对照,偌大的世间却容不了小小的黄鹤,暗示故国已经不堪回首,这样,形象就更加警动,所表现的哀思愁绪就分外凄恻动人。
清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史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的初期,在一些诗人兼爱国志士的琴弦上,常常弹奏出历史的哀怨。“在三家中最以性情胜,往往有悱恻哀丽的语句” ([日本]泽田总清《中国韵文史》)的陈恭尹,吟唱的就是这样一首令人黯然销魂的悲歌。
上一篇:王质《山行即事》宋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下一篇:张均《岳阳晚景》唐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