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山雨》清、近代山水诗鉴赏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五月,何绍基奉命赴贵州任乡试主考官,此诗即写山行遇雨所见奇特变幻之景色。
首联两句已是遇雨之后的情景。贵州乃是高原山区,道路崎岖狭窄,路旁又多树木,诗人高高骑在马上,头上的斗笠难免时时为树枝羁绊; 再则时值盛夏,树木正枝繁叶茂,雨后树上积水甚多,轻轻碰着便又如下起一阵急雨,所以诗人不得不左闪右避。虽是乘马代步,却也忙得不亦乐乎。这令人忍俊不禁的情形,诗人偏饶有兴趣地描将出来,可见心境颇佳。试想盛夏赶路,头上烈日高悬,脚下暑气如蒸,酷热着实难当。忽然天降透雨,天气一下子变得凉爽起来,雨后的空气又格外的清新,诗人旅途中的疲惫困乏顿时消失,精神大振,怎不由衷发出 “初凉天气野行宜”的赞叹?
夏天阵雨之后,山溪中水气腾涌而出,一阵阵冉冉缘山而上,轻飘漫荡,变幻多姿; 升至高处,则凝为一片浓云,笼罩住峰峰岭岭,给人以恍若仙境般的感受。这是山间雨后特有的景象。而夏天的阵雨,也是时停时下,来得倏然,去得飘忽,殊难预料。颔联两句,一写溪云,一写山雨,均是在变化莫测的特点上着意。此联下句明点题目,“人不知”三字,既表现出山雨之突然,补写了上文,又为下文之“衣巾任沾湿” 张目。
山雨使人防不胜防,何况雨具仅一“短笠”,此物蔽日犹可,遮雨则难。衣巾沾湿自然势所不免了。从首联中 “短笠团团避树枝” 一句,尚可见出诗人起先遇雨还小心翼翼之情态,而在颈联中的“马上衣巾任沾湿”一句,诗人则表达了因为不胜防范,索性不再理会的想法。这两句把自己发展变化的心理过程表现得十分细腻生动,又颇有情节效果。衣巾沾湿之貌,不能说没有几分狼狈,但一个“任”字,却也体现出诗人随遇而安、泰然处之的旷达豪兴来。以此心境视村边瓜豆,雨后虽显得纷乱横陈,想亦当系不拘细节的粗豪风度吧?我视瓜豆,瓜豆视我,大可共发一笑也! 诗人把自己衣巾沾湿和瓜豆离披的状貌对照写来,涉笔成趣,充满了童稚般率真的性情。
尾联二句: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此时已是云开雨住,峰峦尽出。雨后的山色益发青翠,阳光益发艳丽; 更可观的,是山间崖上似乎于突然间悬挂出无数道飞瀑,在阳光映照下,银光闪闪,水声喧喧,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景啊! 此联中上句用 “尽放”一语,提示读者联想先前溪云弥漫的情形,下句用“万瀑齐飞”一语,又使人有景象猛然间全部展现的感受。这就正如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一下子撩去面纱,呈现出她迷人的风采一般,不由得使人发出一声惊叹。
此诗是一首七律,但诗人打破了起承转合的传统章法,采用第一联与第三联写人、第二联与第四联写景交替照应的结构形式,在照应中情景互生,步步推向高潮,而在高潮上戛然收束全诗,留下余响不绝的无穷韵味。诗作笔法超旷,语言畅达,好象不加思索,只是任由兴之所至,随口吟成,实际其中却有精心的构思和自然的意境。作者何绍基是清代下半叶宋诗运动早期的重要诗人,他论诗推重苏(轼)、黄(庭坚),此诗即可看出苏诗那种任情率真、清新豪健的风格特色的影响。
上一篇:张旭《山中留客》唐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下一篇:郑燮《峄山》清、近代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