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唐山水诗鉴赏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宣城,依山傍水,景色秀美,自公元四世纪初期晋室南渡以来,逐渐成为皖南的一座重要城邑。北楼,也叫谢朓楼,谢公楼。南齐建武二年(495),著名诗人谢朓在南齐宗室争权夺势的闹剧中,受到猜忌排挤,外任宜城太守时所建。天宝十三年(754),李白漫游至此。在一个秋阳薄山、晴空万里的傍晚,登楼远眺,诗兴勃发,挥毫描绘了宣城如画般的景色,并抒发了对前辈诗人谢朓的缅怀之情。
诗人登上北楼,凭高俯瞰,城郊原野,河流平川,色彩斑斓,莽莽冈峦,绵延起伏,与晴空相接,简直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头两句诗人即以赞叹之情,凝炼之笔概括地描写了登临北楼的初步印象。次句之“望”字,上承首句,下拓中间四句,提纲挈领,总摄全篇。
三、四句上承首句“江城”,描写宣城薄暮的水色天光。“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至宣城东北,与句溪会合,绕城而流。一个“夹”字形象地道出了两溪相会的情形。“双桥”,指建于隋代的凤凰桥、济川桥。秋天的溪水明净澄澈,远远望去,光亮如镜,横跨溪上的拱形双桥,轻灵欲飞,倒映水中的桥影,在夕阳的照耀下,折射出五颜六色。这哪里是双桥,明明是彩虹从天而降! 这哪里是溪水,分明是光洁的明镜!“明镜”“彩虹”两个前后蝉联的比喻,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描写双桥倒影,用一 “落” 字,给双桥增加了飞动之势。
五、六句则是由第二句的“山”字生发出来的。秋季的晴天,天高气清,傍晚时分,莽莽的山冈丛林中,飘动着袅袅的炊烟,人烟晚气缭绕,深碧的橘柚似乎感到寒意,苍黄的梧桐越发显得老成。“寒”“老”二字,把感觉融入视觉形象之中,不仅写照传神,而且调动读者去联想、去领会秋意的苍寒。这两句描写秋景、秋意,不伤秋悲秋,但为下文的念古伤怀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以上四句,两句写水,两句写山,水景明净绚丽,山景苍寒老成。在布景着色上,明暗适当,层次清晰,可谓一幅绝妙的薄暮秋色图。
结尾二句,诗人收回视线,将注意力与情思转向所登之楼,与开头两句登高览望遥遥呼应。“谁念”二字,道尽了当时诗人的孤独彷徨之感。有谁能够理解诗人伫立北楼,怀念前代诗人谢公的心情呢?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漫游,过着一无所为、漂泊流浪的生活,这对自比大鹏,想一展宏图的诗人来说,不能不是最为伤情之处。诗人登览北楼,怀念谢公,首先是谢朓曾和李白有相同的政治遭遇,又有相同的文学追求,他们之间虽然古今时异,但遭遇和精神却遥遥相通。登上谢朓建造的北楼,面对谢朓游览吟咏的宣城山水,孤独的诗人怎能不缅怀谢公,尚友古人呢?怎能不发出“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李白《谢公亭》)的长叹呢?
上一篇:刘沧《秋日山寺怀友人》唐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下一篇:姜夔《萧山》宋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