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逖《宿云门寺阁》唐山水诗鉴赏
孙逖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
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
画壁余鸿雁,纱窗宿斗牛。
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云门寺在今浙江省绍兴的云门山(又名东山)上,建于晋安帝时,因其景色幽美,遂成为有名的隐居之地。梁代处士何胤、唐朝名僧智永等都在这里归隐过。
首二句既点明云门寺阁的位置,又描绘了它的远景。诗人采取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把读者逐渐引入诗境。“香阁”写出云门寺阁香火旺盛的特点。第一句用的是写实手法,明白如话,极坐实,极平易。第二句则是用的写意手法。因为地势高,山花溶人烟云暮霭之中,显得无比幽远。“象外”是物象之外的意思,用“象外”来形容幽,极言其幽远,仿佛是超尘绝俗的仙境。这一句诗,就引导读者由实而虚,渐入佳境: 时近薄暮黄昏,远处烟花朦胧中的东山香阁遥遥在望,好似天际的一组剪影。读者此时仿佛也和诗人一起,眼望着云门寺阁的远景,行进在投宿途中。
三四句写的是诗人已经登上云门寺阁,时当入夜,故云“悬灯”;凭窗眺望,遂曰 “卷幔”。既值入夜,且已“悬灯”,从香阁亮处何能看清夜色笼罩下的“千嶂”、“五湖”的秋景呢?原来,诗人在这里又是用的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悬灯”、“卷幔”都是实写,而“千嶂夕”、“五湖秋”则是虚写。诗人并非真的看到了“千嶂”、“五湖”的秋景,而是纯属想象之辞。诗人登上云门寺阁,点上油灯,卷起窗幔,凭窗远眺,虽然阁外垂下了夜幕,但是诗人的诗思却因此遄飞升腾。透过夜幕,诗人分明看到群山和太湖(即五湖)的秋景。此二句表现了诗人不为夜幕斗室所囿的宽广的胸襟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艺术技巧上看,诗句清丽流畅,对仗工整熨贴,很是精美,既点出节令时间,又借“千嶂”、“五湖”的壮阔高远,烘托云门寺阁的不凡的气派。此二句乃全诗中的警策。
五六句是写云门寺阁阁内所见的情景。时间当是深夜。此时诗人可能已经睡下,一时尚未睡着,便闲适地游目环顾阁内,但见墙上的壁画,因年代久远而剥落,画上只剩大雁; 寒星窥窗,看来好象星斗停驻在纱窗上一般。这二句写得也很美,对仗也很工稳。诗人以 “余鸿雁”写出阁的古老,以“宿斗牛”写出阁的高峻。此联句表面看来全是写景,但实际上,却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内涵。三四句表现诗人初登云门寺阁时那种兴奋的心情: 迫不及待地“悬灯”、“卷幔”,虽然在夜色中什么也看不见,却依然凭窗眺望,想象着“千嶂”和“五湖”的美好秋景;五六句所表现的则是完全平静的心情。看到寺阁的高古,善感的诗人不可能不生出幽思遐想,而他就在这幽思遐想中昏昏欲睡,进入梦乡。所以五六句承前启后,可以看作为情感心绪的桥梁。
最后两句与上面两句承接甚紧。由临睡前平静安谧的心绪,到昏昏欲睡,最终沉入梦乡。由 “纱窗宿斗牛”,而使诗人仿佛觉得上天的路似乎近了,竟做起凌驾白云、遨游天空的梦来。一个“疑”字,写尽了入梦前那种似是而非,迷离恍惚的心态。“天路近”,既是诗人的感觉,又写出了云门寺阁的地势高峻。最后入梦,归结到一个“宿”字,正与题旨相合。
纵观全诗,除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外,诗人还运用了时空同步的写法。当诗人在投宿途中时,写了云门寺阁的远景; 当诗人登阁后,便由阁内写外景;当诗人睡下后,即写阁的内景; 当诗人入梦之际,遂以写意手法写出整个云门寺阁的高峻。不仅如此,诗人还随着时空的变化,富有层次地写出情绪心态的变化: 投宿途中对云门寺阁的向往,初登阁时的激动兴奋,睡下后的平静安谧,入梦时的迷离恍惚。一首短短的五律,既写了景,又抒了情; 既有实写,又有写意; 将时间、空间、心态的变化写得既依序不乱,富有层次,而又错落有致,波澜起伏; 既结构严谨,谋篇精致,而又不假雕琢,妙趣天成。五律能写成这样,实在难得。在群星争辉的唐代诗人中,孙逖也许只是一颗不很明亮、并不引人注目的小星,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五律被列为上乘之作是当之无愧的。
上一篇:钱谦益《天都瀑布歌》清、近代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下一篇:孙星衍《宿江上》清、近代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