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唐山水诗鉴赏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②。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③,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④。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⑤。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⑥。
早服还丹无世情⑦,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⑧。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当时李白60岁。
头年春天,李白在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获释,还憩江夏。当时是“安史之乱”后期,长安、洛阳两京收复,玄宗、肃宗父子相继回到长安,官军正在继续荡平叛乱。李白以为形势从此好转,国家即将重见太平,他个人命运也可能否极泰来。但结果又经历了一次痛苦的幻灭。
原来,两京收复以后,朝廷以为天下大定,就忙着上尊号,封功臣,享九庙,祭山川……几乎全是虚文。至于如何彻底荡平叛乱,切实兴复社稷,则缺乏深谋远虑,只图苟且偷安。加以皇后干政,宦官用事,李辅国专权于内,鱼朝恩监军于外,政令多乖,忠良见疑,以致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大军二十万在前线溃败。于是贼势复炽,河南诸郡复陷敌手。同时,李白个人多次求人荐引,幻想复返朝廷,也遭到失败。这一番经历,使李白对“天地再新”的肃宗朝也大失所望,于是出世思想又一次大抬头。就在这种情况下,李白最后一次登庐山,写了《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庐山风景的描写,抒发出世的思想感情,暗寓对朝政的失望,并劝告友人卢虚舟引退。
诗一开头就用 “楚狂接舆”的故事曲折地表示他意欲出世并劝告友人引退的原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两句的意思是说: 方今之世和从前楚国的政治一样混乱,能够免于刑戮,就算是万幸了,从政入朝是危险的。我已经醒悟过来了,可笑你卢虚舟还不醒悟。让我学楚狂接舆讽劝孔子的办法,唱一支《凤歌》给你听听吧! ——《庐山谣》就是李白唱给卢虚舟的《凤歌》。
“手持绿玉杖”四句不仅交代此来行踪,亦抒写出世游仙的情怀。以下就展开了对庐山风景的描写。
“庐山秀出南斗傍”三句是对庐山概括的描写: 庐山巍然耸峙在浔阳之野,靠近天山上的南斗星座。它的峰峦重叠,好象张开了云锦做的屏风。它的倒影映在明净的鄱阳湖里,闪烁着墨绿色的返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四句是对庐山瀑布的描写: 庐山西南的石门好象是仙人打开了金阙。两旁的双峰壁立千仞,中有瀑布流出,好象银河倒挂在三道石梁之上,人称三叠泉。这三叠泉的瀑布又和香炉峰的瀑布遥遥相对。这两处瀑布之间,迂回曲折的山崖,重重叠叠的峰峦,好象要凌驾于青天之上。
“翠影红霞映朝日”二句逐渐从山中过渡到山外: 庐山的翠绿的山色和赭红的岩石映着早晨的太阳,更是绚丽无比。举眼望去,吴地的天空是多么广阔啊,连鸟儿也飞不到边。
“登高壮观天地间”四句,笔锋转向山外: 再登上庐山之巅纵目观望天地之间吧! 只见茫茫长江,一泻千里,一去不复返; 万里黄云预示着风雨即将到来,长江九派已经涌起了雪山一样的波涛。——山外的景象和山中的景象显然不同,山中令人心旷神怡,山外令人怵目惊心。
这一大段风景描写中显然也有言外之意,意在以山中风景优美宜人,诱导卢虚舟早日归隐; 意在以山外风云变幻莫测,警告卢虚舟早日去朝。
自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以后,又现身说法,更进一步表示自己出世的决心,也更进一步劝告卢虚舟引退。“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表面意思是说,我来庐山中对着石镜清除我的尘心,发现谢灵运留下的足迹被青苔掩没了;实际意思是说,我已醒悟过来,不再作从政入朝的梦,而你卢虚舟却还不肯追踪谢公足迹,一洗尘心。
“早服还丹无世情” 四句是说,自己早已服了九转金丹,再没有留恋尘世的感情。按照道家的方法修炼,已有了初步成就。而且远远望见了仙人在彩云里,手里拿着莲花正要去天宫朝觐。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二句是说,自己和神话中所说的那个神奇的人物一样,已经和“汗漫”早约好了,要到九天之外去聚会,卢敖,借指卢虚舟。希望卢虚舟早日归来和自己一起遨游太空。
乍看起来,此诗似乎杂乱无章,但仔细一读,方知一脉相承,自始至终是讽劝卢虚舟引退,自始至终是一首《凤歌》。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是一首出世思想很浓的诗。出世思想自然是消极的,但是在李白所处的时代,在封建统治阶级政治昏暗的情况下,出世思想则又当别论。李白既不能有所作为,作一番有益于苍生社稷的事业,那么有所不为,不去同流合污而游仙出世,也不失为高尚、明智之举,何况当时的朝廷又在酝酿着新的危机。李白以刑余之人,而欲一抒心中“大不满现实”(陈毅语)之情,恐怕也只有用出世、游仙这种方式了。
上一篇:杨维桢《庐山瀑布谣并序》金、元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下一篇:欧阳修《庐山高,赠同年刘凝之归南康》宋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