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翼《罗浮纪游》清、近代山水诗鉴赏
赵翼
飞云五千仞,云聚族而众。
我行入迷茫,目力不得纵。
蓬蓬触石出,郁勃谁能控?
一东又一西,如迎复如送。
有时两相薄,便欲作阵閧。
天风来撼之,吾身与俱动。
回看诸峰头,灭没若浮瓮。
咄哉信奇观,盛气涵澒洞。
终岁顶自封,昏如不醒梦。
君看曦轮光,欲漏若无缝。
却问山下人,赤日炙背痛。
罗浮山在今广东增城县东,山上奇峰突起,溪水长流,据说有瀑布九百八十多处,泉水众多,东晋葛洪曾修道于此,被道教称为“第七洞天”,是一著名的游览胜地。本诗作者曾在广州任职,他在任职期间就想去罗浮山游玩,因为公务缠身没有去成。后来调任他职,趁公事交代完毕、即将离开广州之际,他才与两位志趣相同的朋友一起登上罗浮山游玩。为记叙这次游玩的所见所感,诗人挥笔写下了《罗浮纪游》组诗。组诗共十首,这里选析的是第六首。这首诗记叙他登上巨云峰游玩的情景。
“飞云五千仞”,诗一开头就把高高的飞云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这句诗的后面,诗人自注: “飞云峰为罗浮极高处。”据说罗浮山共有430峰,飞云峰是最高峰。“仞” 为古代的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五千仞”极言其高。现代用科学方法计量,它的高度为1296米。此峰不但是罗浮山的最高处,而且“云聚族而众”,上面聚集着浓厚而众多的云雾,大概这就是此峰名为“飞云”的原因吧。诗人由下而上,游兴十足,一直登上了这个最高峰。“我行入迷茫,目力不得纵”,山峰上云遮雾障,白云缭绕,诗人行走在迷茫的山路上,眼睛只能看见近处的景物,远一点就看不清了。“纵”是放纵、听任的意思。在正常情况下,听任目力所及可以望得很远,因为云雾阻障才使“目力不得纵”。这开头四句诗描写了飞云峰高峻、多云的特点,并写出了诗人刚刚登上此峰时迷迷茫茫的感觉。
山峰一般是由岩石生成的,飞云峰上有许多山石耸立。“蓬蓬触石出,郁勃谁能控?”“蓬蓬” 是茂盛的样子,“郁勃” 是旺盛的意思。这两句诗写诗人看见许多山石拔地而起,陡峭突出,那挺拔向上的旺盛劲儿谁也不能控制。“一东又一西,如迎复如送”,诗人行走在许多高峻的山石之间,向东走碰见一块,向西走又碰见一块,西边的一块象在迎接他,东边的一块象在为他送行。杨万里《过松原晨炊漆公店》诗云: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也是这种意境。但这诗的 “迎” 和“送” 比杨诗的“放”和 “拦”更有乐趣,因为这些山石对诗人怀有友好的感情。不过这些山石彼此之间有时又好象怀有敌意,“有时两相薄,便欲作阵閧”,“薄”是迫近的意思,“閧”(hòng讧)是相斗的意思,诗人看见两两迫近的山石,好象两只怪兽,怒目而视,互不相让,摆开互相决头的阵势。在诗人的笔下,这些嶙峋怪石活灵活现,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
诗人沿着两旁怪石林立的羊肠小道攀登,正在欣赏各种山石的生动形象时,“天风来撼之,吾身与俱动”,忽然,从天上吹来一阵强劲的大风,把岿然挺立的山石都吹得好象在摇动,诗人的身子也跟着摇动起来。这时,风起云涌,云飞雾绕,“回看诸峰头,灭没若浮瓮”,诗人站在高处回头看,下面各个山峰都被云雾遮住了,掩没了,只有峰头显露出来,就象水面上飘浮着的一只只圆形的瓦瓮一样。看见如此奇异的景象,诗人不禁惊叹起来: “咄哉信奇观,盛气涵澒洞”,呀,这真是自然界的奇观啊!此山包容着如此盛大的风云,这风云无边无际地弥漫着整个山岭。“咄” (duō多)是惊诧声,“涵”是包含、包容的意思, “澒洞” (hòng tóng讧童)是弥漫无际的意思。
经过艰难的攀登,诗人终于到达峰顶了。“终岁顶自封,昏如不醒梦”,峰顶终年被云雾封住,昏昏沉沉,朦朦胧胧,好象在做着一个永不苏醒的酣梦。“君看曦轮光,欲漏若无缝”,诗人招呼同游者看这昏睡的峰顶,峰顶上终年不见阳光,阳光想漏进来都找不到一点缝隙。可以想见,诗人到达峰顶时是暑气全消、通身凉爽极了。“却问山下人,赤日炙背痛”,诗人回头向山下人打听,这天本是赤日炎炎,人们脊背都被炙烤得发痛。山上和山下,迥然是两个世界。
这首诗按照诗人攀登的路线,层层深入地描写罗浮山极高处飞云峰的奇丽景色。诗中运用了拟人、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把飞云峰的高峻、多云、山石林立和风云变幻描写得栩栩如生,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上一篇:王维《终南山》唐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下一篇: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宋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