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教寺
位于狼山,是狼山寺院的总称。始建于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时山在江中,设舟以济,因号慈航院。五代时改广教寺。明清曾迭遭火焚,现存建筑以清代为主。依山而建的寺庙群落呈金龙伏狼之势。山脚有护潮台、金刚门,原释迦殿于1983年改建为法乳堂,其名乃取《涅磐经》“饮我法乳,常养法身”之意。内用2304块瓷砖镶嵌着南通籍画家范曾所绘历代十八高僧壁画。山腰葵竹山房为园林佳构,依山取势,幽深清静,楼台有一枝栖、半粟亭、衔石楼、让一着、法苑竹林等,景物有半千石、履石、水云深处、清莲池等。山房背依香积岩,前有待月坡、眠琴石、饮虹涧等。山顶为支云塔院,处于南北纵轴线上的建筑有大观台、萃景楼、圆通殿、支云塔、大圣殿等。广教寺为大势至菩萨道场,故为中国八小佛教名山之一。山巅支云塔与大圣殿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山法师智约、郡人姚彦章等建造。支云塔原为七级,曾屡遭雷击和火灾,历经修葺,1984年又作大修,现塔高35米,四角五层,砖木结构,朱漆雕栏,雄丽壮观。大圣殿供奉的大圣菩萨,为唐代高僧,名僧伽,在泗州为民医病治水,颇有功德,死后葬于泗州普光王寺。后由智约迁来狼山奉祀,始称狼山大圣。
〔古诗文赏析〕 登支云塔 清·范国禄
气溢孤苍迥御风,凌空幻影入高穹。
似移云近危檐末,渐觉天低坦步中。
万里此来江有北,一泓之外地无东。
森烟碧雨栖灵日,欲辨沧洲不可穷。
支云塔,建于宋代太平兴国年间,矗立于狼山之顶。塔共五级,登而眺望,通州景观尽现眼底:滔滔大江,倏忽万状;云帆雪浪,四时改观。江面飞凫翔鹤,远势盘空;渔舟估舶,映带日月。江南虞山,缥缈抹黛,隐约吞吐;浮青偃翠,出没有无。《登支云塔》一诗,着力描写了支云塔之高,之奇。
一、二两句,诗人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支云塔之高。它雄气直冲云霄,好似神仙驾风而行,远远飞去,它雄姿直插云端,仿佛飘飘荡荡,升入高天。一个“孤”字,形象地表达出支云塔在江海平原上一塔独立,万物无可匹比的凌云之势。“幻影”一词,则又生动地描绘了支云塔烟雾缭绕,与云彩同游的情态。三、四句从人的感觉来写。危檐,即高檐,指支云塔之高,它的飞角与云彩相靠,人立于其上,好似在天上安然自若地行走。
诗的上半篇写塔之高,但一二两句与三四两句写法却有不同。前两句,诗人虚处落笔,通过对“气”、“影”的抽象描绘,概述塔之高,后两句,则由虚而实,由一般而具体,从人的感觉侧面表现了塔之高。如果说前两句给人以笼统模糊的印象,后两句则使人具体意识到塔的高耸。
“万里此来江有北,一泓之外地无东”,写支云塔所处位置,同时也描绘了大江从支云塔面前滚滚东流,一望无际的壮阔景象。支云塔以狼山最高峰为基,有浩瀚长江为屏,山托水映,景色蔚为壮观。“万里”,极写长江之长;“地无东”,则又表达出支云塔势拔万物的雄姿,这两句,作者尽情描绘江水,以水之长、水之盛,衬托出塔之美、塔之奇;又以水面之低,反衬出塔尖之高。位于塔顶之上,俯瞰千里江面,“塔影横插波清中”的奇美景象,怎不会令人心驰神荡,神采飞扬呢?于是,“森烟碧雨栖灵日,欲辨沧洲不可穷”的感慨,便从诗人心中流出。支云塔高耸入云,气势磅礴,当为神灵所居之处,或为高士隐身之地;那波涛汹涌的大江,烟水茫茫,蛟龙定在水中翻滚。森烟碧雨,写其地云雾缭绕,风吹雨打。栖灵,神灵居住。沧洲,滨水之地。古时常用来称隐士的居处。诗的最后两句,渲染了支云塔地方的神奇色彩,给人以变化莫测,不可穷究之感。
这首诗构思新奇。首以虚笔抽象地描述塔之高开篇,继之以神奇的夸张,通俗而生动的比喻具体描绘高塔给人的感受;三、四两句笔锋一转,由写塔转而写水,写水又是为了写塔;最后以想象之语结束全篇,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丁赋生 顾启)
〔现代散文〕 面对着狼山的千年古寺,常使我心旌摇荡。古人有“五山如一掌”之喻,广教寺不正是一颗掌上明珠吗!中国佛教八小名山的称号,使这颗明珠闪耀着夺目的光彩;而每年纷至沓来采珠的香客、游人多达二百万人,可见这明珠的吸引力有多大多强了。“不来狼山,枉至南通”,在八百万江海人的心目中,这山与寺早已融为一体,具有相同的份量和地位。
然而,我初见狼山之前,怎么也想不到鼎鼎大名的狼山,原来是个仅有百米高的弹丸小山!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后来我才知道狼山的仙名就是被称为“大圣菩萨”的僧伽大师。
僧伽是唐时人,生于现新疆境内。少年出家,壮游长安、洛阳;后游历江淮,驻锡泗州,“真僧法号号僧伽,有时与我论三车。”僧伽又是大诗人李白的“方外交”。他一生屡现神异、为民医病治水、被称为“观音大士”的化身。八十岁以后被唐中宗请入长安,帝设御宴,三台问法、尊为国师。逝后,被历代皇帝追谥、封赐。
如果说僧伽是狼山一枝独俏的牡丹,那么自然风光的天然魅力、匠心独运的寺庙建筑、悠久的历史文化……便是婆娑生姿的绿叶了。
古时的狼五山,是沉浮于烟波云水中的江渚海岛,秦时曾把狼五山传为“海上三神山”、派方士来寻不死之药。秦三十七年,“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望南海归来“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在此至琅邪的路上,曾登狼山观日出,留下了‘神人鞭迹石’和‘剑山磨剑石’。唐总章二年,狼山建寺“蓬、瀛气象群峰在,吴楚封疆一水分。”仙山琼阁、海市蜃楼的佛山胜境,不但引来宋高宗等帝王的游踪:也使历代骚人墨客蜂涌云集:从宋代诗词大家王安石、书画家米芾到元代萨都剌;从清‘扬州八怪’的郑板桥、李方膺到当代著名散文家峻青,都为狼山和古禅院留下千古绝唱。
我说不清这座古寺夺去了我多少的情丝和眷爱,我曾不止一次地伫足“法乳堂”前,如痴如醉地观赏着赵朴初等写的“堂颜”和“一堂都圣哲,万派尽朝宗”的楹幅、书艺。范曾所绘的“十八高僧”壁画,使人越过时间的长河,同汉唐高僧焚香谈经;追逐法显、玄奘、鉴真的足迹,西上东渡……每位高僧都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每位高僧都是闪耀着人类智慧光芒的不落星座。
我曾在“江上青山山上楼”如‘萃景楼’上,听知容僧讲述这座古楼的萍踪,使我经历了刘六、刘七农民起义军同明军血与火的洗礼。
我也曾蕴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趣,不舍拾级之苦、攀上“笔峰毛颖”的支云塔,体会那“临观孤塔诸天近、绝顶凌风双屐软”的意境和那“极目穷遥海,回头低众山”的感受。
在广教寺山门前,寺院的监寺月朗长老向我谈起古代设计师的匠心、神思:广教寺以“金龙伏狼”大布局,呼应全山,“龙”呈头下尾上之势:龙头在今“法乳堂”、尾是支云塔;虬曲的山道为“龙身”,其它如龙眼、龙爪、龙角、龙舌……全配以各式建筑。当你在春花秋月之际,凝望这梵宫琳宇:那恢宏的气势、那微妙的构思,怎么不将你慑服?不将你痴迷?使你为之激动、为之感叹、为之发出唏嘘……!它使人想起中国佛教会长赵朴初曾将“天下名山僧占多”之“占”,改定为“建”的轶事,一字之改,石破天惊,不唯“洗雪沉冤”,且还历史本来面目。天下哪一座名山大寺,不都是经过几代,几十代僧人“春燕衔泥”“工蚁筑巢”般的苦心经营呵。
“掌上明珠”,是广教寺数十代人心血、汗水的结晶体。
(余继堂 李军)
〔民间文学〕 南通市郊,长江边上,有狼、马、剑、军、黄五座山,统称“狼五山”。那狼山顶上的支云塔,有一段传说。
很多很多年以前,狼山的开山老祖,在山顶建了座空塔,从上到下共十三层,高入九霄,支着云彩,故得名为支云塔。一年,东海龙王带领虾兵蟹将、龟丞鳖相,巡游长江。路经狼山脚下。有个虾兵头目看到狼山景致优美,宝塔光耀生辉,心想在此修身养性,日后必成正果。便故意掉队落伍,闪在礁石背后,待龙王去远,奋力一跳,腾空而起,一下子落到宝塔顶上的大铁缸中。正巧缸中有水,于是就在此安下身来,吸收日月精华,白天听和尚念经,夜间拜北斗七星,不知过了多少春秋,修成了一个有道行的虾儿精,自封“龙虾大仙”。这个虾儿精到底不是正路货色,不肯安守本分,经常呼风唤雨,兴妖作怪,坑害山下的四方百姓。它高兴起来,就将长江水掀到岸上,淹死无数百姓;发起火来,又去吃人。年复一年灾情越来越重,死人越来越多,冤气直冲凌霄宝殿。玉皇大帝命太白长庚查访。金星老儿奉旨出宫,查清是东海神州通州地界的狼山顶上,支云塔中的千年虾儿精作怪。于是回到天宫,向玉皇如此这般说了一遍。玉皇大怒,宣东海龙王上殿,狠狠斥责了一顿,怪他管教不严。东海龙王怎敢顶嘴,只好认错。玉皇又下御旨,要雷公闪婆、风伯雨师到狼山除妖。众神领旨,来到通州地界,各施神通,几道闪光,照准支云塔顶;阵阵惊雷,直朝虾儿精劈去,一下便将塔打掉五层。虾儿精被霹雳击中,跌落在第八层上面,昏死过去。雷公闪婆只当虾儿精被击死,即回天复旨去了。谁知虾儿精修道千年了,加之未能击中要害,只是昏迷,并未死去,不久便苏醒过来。幸好同来的风伯雨师尚未离去,看到虾儿精苏醒过来,连忙施法。风伯鼓足神力,张口吐气,一股烈风,从天而降,又将宝塔吹掉两层。虾儿精被吹上半天,又跌落下去,撞在山脚大石头上,把山石撞得粉碎,撒得满滩都是。虾籽也散落在江头滩尾。现在江边的圆石子卵儿,就是虾籽变的。据说后来有人在山上挖土,还能挖到虾儿籽,这也是那时虾儿精撒落下来的。虾儿精被摔死了,不过从此以后,支云塔也就变成了五层的宝塔。
(张杨 整理)
上一篇:描写《平山堂》的诗词与文章
下一篇:描写《文笔塔》的诗词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