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
位于庐山五老峰下,鄱阳湖之滨的溪谷中,四壁云山,鸟瞰似洞。白鹿书院是我国最负盛名的古代高等学府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李渤曾在此隐居读书,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洞因白鹿得名。李渤出任江州刺史后,在此建台榭,植花木,使之成为文人学子往还之地。五代时颜真卿裔孙颜翊在此地聚徒讲学。南唐昇元四年(公元940年),李氏政权又在此建立了生员数百的高等学府——庐山国学。北宋初建白鹿书堂,后易为今名,是当时四大书院之一。北宋末院废。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任南康军(治在今江西星子县),重建书院,亲理洞务,亲自执教,又制订了被后世奉为圭臬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使书院成为封建社会教育的楷模和理学圣地。自此,书院名声益振,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其后,书院虽迭经兴废,但其作为“圣域贤关”的历史地位始终无可更易。白鹿洞书院环境清幽,“有泉石之胜,无市井之喧”。书院3000亩森林属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这里古木参天,松风荡怀,幽鸟时鸣,逸趣无穷;随处可见的摩崖石刻,更引人遐思。历史文化遗存和自然风物交融,使书院成为江南罕有的名胜。
〔古诗文赏析〕 游白鹿洞歌 明·紫霞真人
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五老去天不盈尺,俯窥人世烟云重。我欲揽秀色,一一青芙蓉。举手石扇开半掩,绿鬟玉女如相逢。风雷隐隐万壑泻,凭崖倚树闻清钟。洞门之外百丈松,千株尽化为苍龙。驾苍龙,骑白鹿;泉堪饮,芝可服,何人肯入空山宿?空山空山即我屋,一卷《黄庭》石上读。
这首诗的石刻,现嵌在白鹿洞书院碑廊壁上,至今无大损缺。落款云: “辛已三月,紫霞真人宿此洞,编蒲为书。”《白鹿洞志》言:“万历辛已,有道人至白鹿洞,索笔墨于洞中,诸生吝不与,遂拾蒲书屏,墨色灿然。”紫霞真人为谁,有人说是罗洪先的化名。罗洪先于嘉靖己丑(1529年)中状元,下距万历辛已五十二年。罗氏少时习禅,后皈于孔孟之学。这首《游白鹿洞歌》带有浓厚的道教游仙诗色彩,而了无禅意,更与罗氏晚年思想大异其趣。因此,罗氏化名之说并不可信。《庐山志》把它定为道人所作,是符合事实的。
这首没有留下作者真实姓名的诗,可说是明代诗歌中的罕见奇作,其风格极近李白。诗的开头便很奇。本来白鹿洞正傍五老峰,是无须道说的简单事实,可是诗人在其前冠以“何年”二字,读来便不禁有天外飞来之感,而产生追溯远古洪荒开辟的联想。接着写五老峰的高峻,它不在正面多费笔墨,而以“俯窥人世烟云重”来反衬,更显现出一种超尘绝俗的神姿。回看人类历史,只是重重幻影。“我欲揽秀色”二句,虽用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诗意,可它并非硬搬。李白以“金芙蓉”喻五峰,这里易“金”字为“青”字,更显现出五峰的青苍本色。忽然笔锋一转,从五峰写到白鹿洞。“石扇”指洞门,“石扇开半掩”只是实物的静态,但诗人在其前加上“举手”二字,便变静态为动态,使人产生神奇之感,由此而引出“绿鬟玉女如相逢”句。“玉女”本仙女,疑与玉女相逢,绿影迷离,恍入仙境,用笔至为奇妙。再由洞内写到洞旁。万壑众流,泻入巨涧,风湍交响,隐隐如雷,而洞内钟声仍泠然可闻。复由涧泉写到古松。巨干森立,高可参天,横枝盘折交错,有如夭矫的神龙。游者读了“百丈松”二句,无不叹其状物之妙。诗至此,就像一个接一个的快速镜头,把洞内洞外的主要景物全部摄入。于是诗人再肆笔驰骋想象,并用虚写手法加以综括,从而引发“何人肯入空山宿”的感叹。最后便顺势以直落之笔作结,干净利落,使人读后有戛然而止之感。《黄庭》乃道教经典,“一卷《黄庭》石上读”,正好点明诗人的道人身份。诗人对李渤兄弟隐居之事及宋以后书院活动只字不提,这也透露了诗人为道教信徒的信息。
全诗杂用三、五、七言,显得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特别强。
(宗远崖)
〔现代散文〕 从九江——星子公路30公里处,向西南的翠微走去,一踏上被誉为“绿色隧道”的林间幽径,一种不知何来的空灵之气,便伴着清爽的松风迎面拂来,渐渐地,沁透你的肌肤,涤尽你的尘浊,于是,你便飘飘欲仙了。
豁然开朗处,一群错落有致,古朴典雅的亭台殿阁映现在列嶂环抱的谷地里。这,便是千百年来木铎远播,蜚声海内外的白鹿洞书院了。
果然是五老峰下别一天!
时序深秋,尽管龙鳞虬枝的古松仍在淡青色的岚气里严肃地思索那千古难解的哲理,年青的阔叶树群却早卷起那青青一色的教义,争先恐后地举起迷人的斑斓。更有几株娉娉婷婷的香栎,一身炫目的红装,正对着秋水顾影自怜。时不时还会有几只彩翼从你面前轻盈地飞过,让你猜不透那是飘飞的花,还是缤纷的梦……
白鹿的秋,是一幅画,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
步入书院的外院,是一条洁净的、由花岗石和河卵石拼成规则图案的林荫路,路右便是临山的小溪,潺潺的溪水,象一位妙曼的仙子,从五老峰款款走来,一路抚琴轻歌。溪边林间,时时啭起时鸟的嘉音,婉转、清丽、悠扬。这些悠闲自在的生灵,不经意间便用她们独有的丝弦,织出一个令人心往神弛的幽境。清澈的溪水中,游鱼往来翕忽,如果你懂得水族的语言,一定也能听到一曲清音。而从溪中巨石和溪边青崖上历代文人留下的“清如许”“琴意”等诸多石刻丹书中,谁会听不到他们的吟哦咏叹呢!
白鹿的秋,是一支歌,一支清新悠远的歌。
往前走,跨过石拱桥,向右,是古木浓荫下的独立亭。你不妨在亭中石凳上小憩,细细品味白鹿洞秋韵。如果你幸运,会有一群憨厚的竹鸡飞落在你跟前,悠悠踱步,斜着眼睛打量你,甚至唧唧咕咕地同你攀谈。
亭下是百尺深涧,鬼斧神工的造化,在夹岸石壁间创作了一道道飞瀑,素湍碧潭,飞珠溅玉,令你联想到古代哲人那迸涌不竭的才思。
瀑流之上,溪水阻石,回转成潭,当年朱子和他的学子们,暇日每每环潭石而坐,引觞浩歌,让回旋的溪流为他们传送酒杯。那情那景,真是其乐何极!
一阵山风骤起,四面便涌起浩瀚的松涛。不知从这澎湃的涛声里,你是否能听到久远的年代那莘莘学子的书声?但你一定能辨出,从内院,从朱子手植丹桂处,越过世纪的层峦飘来的幽香。这时,你定会感到,白鹿的秋,是一樽酒,一樽清醇明净的酒,酿着山水灵气,酿着历史文化的芬芳,令你心醉。
我醉了,醉在白鹿的秋风里。
(沈家溪)
〔民间文学〕 唐代著名学者李渤,从小时候起就胸有大志,很爱读书学习。长大成年后,为了能静心学到更多的东西,他到处寻找有利于学习的环境,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地方。这地方就在庐山东南五老峰下的一个山凹里。这里周围山峰环抱,里面一片郁郁葱葱的古木丛林,一条山溪汨汨流过,真好似一个神仙洞府。李渤非常乐意,于是就在这里住下来一心攻读。
有一天,李渤清早起来,坐在石上攻读,读着读着,感到有些疲倦,竟不知不觉伏在石上睡着了。
就在他熟睡的时候,猛然间,五老峰上传来“轰隆隆”一声巨响,一只白鹿从峰顶跃出,驾着彩云腾空飞下,落在枕流桥上。
李渤被响声惊醒,睁眼一看,哟!一只好漂亮的白鹿!毛色雪白松软,双眼亮晶晶的,显得非常温顺。李渤高兴极了,用手招一招,奇怪的是,那白鹿竟一蹦一跳,径直来到李渤身边,摆摆头,摇摇尾,然后盘腿而坐,靠在李渤的怀里,微微闭着双眼,象睡着了一样,真比对自已的主人还要亲热。李渤乐得抚摸着它身上软绒绒的白毛,说:“白鹿呀白鹿!你真逗人喜爱呀!从今以后,你就跟我作伴吧。”
打这以后,溪畔的眠羊石,就成了李渤的“养鹿场”,这只可爱的白鹿,也成了李渤形影不离的伴侣。早上,它陪伴着李渤在溪边的石上读书;中午,它跟着李渤在林边的小路上散步;傍晚,它温顺地让李渤给它洗澡。李渤和白鹿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人们便称李渤为“白鹿先生”。
据说,这只鹿能通人性。它常常跋涉20多里路,到鄱阳湖畔的星子镇去帮李渤买东西、投递书简。李渤需要购买读书用品,只要写上一个纸条,把钱放在一竹篮里,挂在白鹿的角上,白鹿就能往返于星子镇,如数买回,从没误过事。
李渤住的地方至星子镇中间,有个三岔路口,白鹿每次来往时,都要在这里歇息一会。开初,这里的人以为是一只野鹿,想把它捉住,可是一赶它,它立刻就不见了。过了几天,它又出现在这里。后来人们才知道,这是白鹿先生的神鹿,每当它在这里歇脚的时候,人们都拿好吃的食物来喂给它吃。有一回,这三岔路口同时来了好几只白鹿,人们可分不清楚哪一只是神鹿了,就围起来追赶。这时只见其中的一只鹿鸣叫一声,其它的鹿都吓得风快往山林里逃跑了。从此,这里的人就知道了分别神鹿和野鹿的办法,于是就在这地方钉了一块“分鹿牌”。这就是如今星子县的白鹿乡。
神鹿不仅每天陪伴李渤读书,有时还显出神通来保护李渤。有一次,李渤躺在眠羊石上读书,时间长了,竟掩着书睡熟了。这时,天空升起了乌云,山雨欲来,神鹿当即鸣叫一声,刹时,从五老峰上飞来了鹿群,簇拥在一起,为李渤遮风挡雨。
李渤有了神鹿相助,更加专心学习,奋发向上,后来赴京赶考,果然名挂金榜。李渤成名后,白鹿就插翅升天,不见踪影。人们为了纪念这只神鹿,就把李渤住的这个地方称为“白鹿洞”。
李渤和神鹿的故事传开以后,就有不少读书人纷纷来到白鹿洞,仿效李渤读书的精神。到了北宋时期,到这里读书的越来越多,便正式办成了一个大书院。
(熊侣琴 肖士泰整理)
上一篇:描写《白帝城》的诗词与文章
下一篇:描写《盘门三景》的诗词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