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门三景
盘门、端光(寺)塔、吴门桥并称为盘门三景,位于苏州城西南盘门附近。瑞光塔始建于东吴赤鸟十年(公元247年),孙权为报母恩,建13层舍利塔,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重修,改为7级,始称瑞光塔。瑞光塔七级八面,仿楼阁式,形制古朴,高53米,为江南名塔。塔内由外壁、回廊、塔心组成,形制多样,塔身装饰华丽。塔身整体自下而上逐层收缩,外廊微呈曲线,保存唐宋多层宝塔的风格和特色。1967年和1978年,曾先后在塔内发现极珍贵的文物,特别是1978年从第3层塔心出土的真珠舍利幢,高122.6厘米,通体用珠宝,金银线编成,上镶有近4万颗珍珠,集玉石雕刻、金银细工、镶嵌、木雕描金、漆雕等工艺之大成,是我国古代工艺中一颗明珠,佛教文物中罕见的瑰宝。盘门位于苏州城西南,始建于吴国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虽经历代改筑,但位置基本未变。最初此门上曾悬有蟠龙以示镇压越国,故称蟠门,后因水陆萦回交错,改为盘门。盘门水陆两门并峙,气势雄伟壮观,这种格局,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吴门桥傍近盘门,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1074),初名新桥,亦名三条桥。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重建,改称吴门桥,现桥为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所建,桥身用金山花岗石砌筑,两端接以步阶,中间驼峰高耸,庄重端丽。该桥是苏州最高的单孔石拱桥,木船可以扬帆而过。
〔古诗文赏析〕 晚入盘门 宋·范成大
人语嘲喧晚吹晾,万窗灯火转河塘。
两行碧柳笼官渡,一簇红楼压女墙。
何处采菱闻度曲,谁家拜月以飘香?
轻裘骏马慵穿市,因倚蒲团入睡乡。
北宋末年,由于金兵南侵,汴京城破,徽钦二帝被掳北上。皇室认为“东南久安,财力富盛,足以待敌”,于是纷纷偏安江南,北方人民也随之大量南迁,其中山东,河南籍人民迁居苏州,带来了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使原来就比较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城市商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时有“珍货远物毕集于吴”之说。
范成大《吴郡志》亦曰:“谚曰:天上天宫,地下苏杭”,《晚入盘门》诗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间天堂”苏州的繁华情景。盘门,亦称蟠门。春秋吴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吴王命伍子胥建造城廓,“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使内有可守,外可应敌。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约于公元前508年建成阖闾大城,该城周长47里210步2尺。有陆门8座,“经象天之八风”;水门8座,“以法地之八卦”,盘门位于古城西南侧,是苏州至今还保存完好,水、陆门并存的城门。这里和阊门、胥门一样,自古就是苏州的繁华之地。
“人语嘲喧晚吹凉,万窗灯火转河塘。”起联描绘了一幅晚入盘门“人声鼎沸、万窗灯火”的盛况:入夜时分,凉风习习,步入盘门,四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喧哗鼎沸的声音不时可以传入人们的耳际,鳞次栉比的尚河两岸建筑群,华灯齐上,万家灯火,给河道上留下了碎金般的熠熠光彩。“河塘”是苏州人对河道的习称,并不是专指池塘。“两行碧柳笼官渡,一簇红楼压女墙。”颔联紧承起联,描述了诗人从盘门入城后,继续前行的所见所闻,官渡口,两行如云的碧柳,轻拂水面,似乎所有来来去去的官船,全部笼罩在两岸的柳丝之中,既已入夜,为什么还能看得如此分明,这很自然地就与前句的“万窗灯火”联系起来了。透过碧柳,可以看见一座座红楼拔地而起,远远望去,似乎将女墙都遮掩住了。“红楼”,红色的楼,泛指华丽的楼房,多富贵家妇女所居。唐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亦指此。这里从另一角度反映了南渡后,贵族阶层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生活。
“何处采菱闻度曲,谁家拜月认飘香?”颈联主要从虚处着墨,抒发了诗人在繁华闹市里的听闻,从手法上言,诗人连续使用了二个设问句,使诗歌更富起伏和韵味:“阵阵晚风飘过,传来了采菱姑娘们悦耳的吴歌声;缕缕香气袭来,又是谁家的姑娘在那儿设案焚香拜月呢?”这上句也可能是实写,诗人虽处于繁华市廛之中,但在“家家泊舟航”的水城苏州,是有可能听到采菱姑娘的吴歌声,闻到焚香拜月淡淡的香味,但是也可能是这位著名的田园诗人,由于置身于闹市,深有所感,情不自禁地又回想起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由此也可略见诗人淡雅的襟怀。
“轻裘骏马慵穿市,因倚蒲团入睡乡。”结句构思很有匠心。按一般写诗规律,前面三联是铺写诗人晚入盘门之所见、结联应对盘门的所见作溢美性的总结概括,使读者进一步想见盘门的富丽繁华。可是诗人在这时却采取了欲擒故纵的手法,撇开盘门的繁华富丽不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铺染,却写自己不愿继续观瞻了;“尽管身着轻裘,骑着骏马,但我却懒得深入闹市区了,倚着蒲团,困倦的我已进入了梦乡。”诗人为什么困倦呢?为什么不愿意穿行闹市呢?诗人在这里设下了悬念,个中之味,只有由读者去细细品尝了!
全诗朴实清新,富有乡土风味,铺景抒情,虚实相间,虽则疏朗淡泊,但通读之后,却觉得绕有情趣。
(袁晓国)
〔现代散文〕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古城苏州是我少年时代游学之地。那里的绿树城廓、青山迢叠、故园曲廊、小桥流水,无处不留有少年游子的履痕足迹。虽然岁月流逝,我亦垂垂老矣,而仍然天涯海角,四方奔波。但,无论走到那里,夜半梦回,总会想起当年的姑苏景物。思乡之情,不能自已,乃请友人镌一闲章,句为“梦里苏州是故乡”,常钤于友人往来书简之端,聊慰情怀而已。今岁仲秋,不意竟获江南之行,车过吴门,乃欣然驻足,小住数日,长街访旧居、深巷晤故人,一偿相思之债。更兼故人情深,陪同重游少年弦歌之沧浪亭,寻觅日夕必经的乌鹊桥、三元坊,从而信步登古盘门、度吴门桥、眺瑞光塔,往日情事,如梦如烟、非幻非真,又复一一浮现在脑际。归来之日,夜有所梦,此身仍在“盘门三景”之间,醒来乃作盘门三景之记。
盘门在苏州城之西南角上,昔年殊冷落,吴人谚有“冷水盘门”之称。据说在公元前六世纪初,吴王阖闾“象天法地”以建苏州城时,就建有陆门八座,水门八座的大规模城池,其时可能就有盘门。后来吴越战争,吴国的忠臣良将伍子胥死节,他的头颅据说是遵其嘱咐“悬之西门,以退越兵”。这自然是稗官野史,不足凭信,但以前倒也看过一部电影《西施》,其中就有城门上挂着这个须眉皤然的忠臣头颅,怒睁圆目。结果,越兵似乎也不买帐,还是攻陷了吴国都城,把吴王夫差抓了起来。一夕之间,夫差就从胜国之王变成了败军之首,当了阶下囚了。不过这个挂过伍子胥头颅的城门并不是盘门,却是它西侧的另一城门,即后人为了纪念子胥,把它改称为胥门的。盘门留给苏州市民的古老传说,却是另外一种。那是到了元代末年,天下大乱,群雄蜂起,而最后大一统于起义于凤阳城的朱元璋。当时,割据苏州的是“吴王张士诚”。据说他在苏州颇得民心,所以朱元璋的军队破城之后,苏州父老还思念故主。于是,每年七月三十日张士诚生日,家家户户把香花琥珀焚于门前,蜡烛棒香燃于阶下,称“九思香”,实在隐有“久思吴王”之意。当然老百姓是聪明的,并不说是日为吴王诞辰,却用一方宗教的纱幕把真相遮盖起来,诳说是日为“地藏王菩萨生日”。从此相沿成习。少年时代的我,自然年年要看到这天晚上大街小巷遍燃香烛的胜景的。这古老的盘门,据说原先城内外也是市廛林立,热闹异常,就是在朱元璋派了大元帅徐达攻下盘门之际,焚烧杀戮,战后从此变成处处断垣残壁,行人却步之地。1949年后随着苏州日益发展,这“冷水盘门”如今也早已成为新楼幢幢,通衢四达的新闹市了。
但是古老的盘门水门、陆门,而且还包括古代屯兵的瓮城,却安然无恙。近年来又新加修葺,开为游览区,此外游客可以安步当车,徐徐登上城楼,远眺城外诸山、城内新景,尽情去发思古之幽情。最有趣的还是若能借得一叶小舟,从水门下荡桨出入,上窥高大古老的穹门、倒垂郁勃葱茏的藤萝植物,下视清流洄环中的游鱼自由嬉戏,一时大有尘虑皆消,憩然入定之意趣。此番我就体味到了这种乐趣。同游者有两位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利坚“旅游迷”,身历其境也以英语大呼“神奇!神奇!”不止。他们刚从香岛浪游而来中国大陆,对照九龙的“宋城”,连连慨叹苏州大可建成一所“吴城”,以此城两千余年前遗留之胜迹,自可招徕环球旅游迷之向往。虽然这两个人还不知道苏州城里城外名胜古迹不可胜数,“专诸巷”、“要离墓”、“干将坊”以至“周瑜故宅”、“唐伯虎旧居”、“金圣叹书斋”,千古风流,至今尚有遗迹可寻。但外国朋友的建议却还是值得苏州城的主事者注意的。
盘门内侧即为瑞光古塔。我们漫步在古塔之下,正值夕阳西下,归鸦喳喳,仰视这始建于三国孙权赤乌年间的七级浮屠,古今兴亡之慨一时涌上心来。虽然现存的塔,已是北宋时重修的了。承友人相告,前数年有两个顽皮的小学生冒险攀登楼梯圮坏的古塔上层,竟发现了一批五代、北宋残留的珍贵文物。其中就有极为珍贵的宋“大中祥符”年间所造的“真珠舍利宝幢”。后来我们在苏州市博物馆陈列室目睹这一珍品,高达一人上下,金丝银线串绕珍珠千万颗,建成一座舍利佛幢,果然妙相壮丽,不愧为稀世奇珍。按说这是苏州市广为征聘了全市文物专家、能工巧匠,经过仔细研究才把原已散成零碎珠串的宝幢修复原样的。这是属于瑞光塔的一点闲话。
从瑞光塔前行不远就是“吴门桥”。这是苏州著名桥梁之一。桥的建筑极为沉稳秀美,现已列为苏州“重点保护文物”之一,并被列为“盘门三景”之一。它的秀丽的身姿,现在就每每与“古盘门”“瑞光古塔”,在我“静夜思”时,一一重现于眼前……
(谷苇)
〔民间文学〕 苏州盘门城里,早先有座古庙,叫普济禅院。庙里有座七层高的八角形“万年宝塔”。每逢初一、月半夜里,庙里的和尚都要到塔上去放灯。这时,层层塔身上挂满了五光十色的彩灯,照得苏州城里城外一片明亮,连太湖里的鱼虾也会成群结队游到水面上来看灯哩。有一年秋天,塔里的佛光神灯突然失踪了,变成了两盏阴霾霾的绿灯,在塔上一闪一亮的。太湖里的鱼腥见了掉头游,虾蟹见了没命溜。奇怪!这两盏绿灯到底是神光,还是鬼火?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捉鱼人不见鱼虾的面怎么活命呢!大家都对塔上的绿灯犯了疑,纷纷跑进城来看个究竟。来到庙门口,只见山门关得紧腾腾。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塔里新近出了一条大蛇,庙里的和尚上去一个死一个,上去两个死一双,连当家和尚也被大蛇吓死了。所以活着的和尚只好四处逃命,另谋生路去了。渔民们听了这个消息,都发起愁来。眼望着这高耸入云的宝塔,有谁敢上去除掉这害人精呢?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点办法也没有。正当大家唉声叹气的辰光,西域有位高僧到苏州来了。这和尚披着一件大红袈裟,胸前挂着一个红彤彤的大木鱼,一路走,一路念着佛经。当他来到庙门前,见塔顶绿光一闪,赶紧收住脚头。正迟疑间,附近的百姓都跑拢来,把塔里出了蛇妖的事情向他讲开了,劝他不要进去。老和尚想了想,说:“原来这塔里出了妖孽,怪不得这里毒气弥漫,乡亲们都是面黄肌瘦的,连庙门前的这丛双梢合欢竹也枯萎了。贫僧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替百姓除害解难,是我的本份,何况这里的同道死于非命,我非为大家报仇不可!”乡亲们怕他又要被毒蛇所害,都劝他不要去冒这个险。老和尚却笑了笑,把胸前的大木鱼一敲,“通”的一声,震得庙门前的树木摇晃。乡亲们看到这情况,知道这和尚有来历,忙说:“我们正为这妖孽弄得走投无路,请师父指点指点,给我们想想办法吧!”老和尚笑笑说:“办法是有的。本来我只要把这木鱼敲响一个时辰,管叫这妖蛇寸骨寸断。只是这塔里的毒气太重,人进去弄不好会全身溃烂,中毒而死。”乡亲们着急地说:“那怎么办呢?”老和尚说:“莫急莫急,万物都相生相克,喏,火来水克,水来土克……”乡亲们又问:“那末,这毒气用啥来攻克它呢?”老和尚说:“常言道,涎唾勿是药,处处用得着。人嘴里的涎唾再加上我从西域带来的良药,就能克蛇毒。”乡亲们异口同声地说:“这个便当,我们一人一口涎唾,也能制服这条毒蛇。”不久,老和尚准备齐全,四周的居民和香客都赶来看他捉蛇妖。只见那和尚脱去袈裟,解开百衲衣,用和了药的涎唾擦过头面、双手和胸膛。然后,胸前挂着木鱼,走进塔里,把木鱼敲了起来。这木鱼真是件宝贝,发出来的声音,赛过响雷一样,“轰隆,轰隆,”震得塔顶也摇了起来。木鱼敲到五千零四十八记,只听见“哗啦”一声巨响,塔顶坍了半面,一条几丈长的大蛇从塔顶跌了下来,直僵僵地死在乱砖堆上。这么大的蛇,真把看客吓呆了。这时,老和尚手提木鱼,慢悠悠地从塔里踱出来,吩咐乡亲们在塔旁的空地上架起干柴,“劈里啪啦”,把毒蛇烧成了灰烬。老和尚做了这件大好事,乡亲们都感谢他救命之恩,称他为活佛,要求他留在庙里传经说法。那和尚就在庙里住了下来,等到宝塔修好后,就在大雄宝殿主持讲经。讲经那天,上千名香客从四面八方赶来听经。看到老和尚讲得出神入化,个个听得连连点头。一时间钟磬齐鸣,声震四方,香烟缭绕,直达云霄。最稀奇的是,殿上的法鼓忽然自己会发出雷鸣般的声音,塔里金光四射,天上象落雪一样地飘下来洁白的昙花,同时庙门前那丛枯黄的合欢竹也青生生的活转来了,连大殿前放生池里的一只千年白龟,也爬到假山上来听经。乡亲们看到这些情况,欢声雷动,都说:“今天古塔重修,出现四样瑞物,真是祥瑞之兆。”因此后来就把宝塔改名为“瑞光塔。”
(陆如松 杨彦衡)
上一篇:描写《白鹿洞书院》的诗词与文章
下一篇:描写《瞿塘峡》的诗词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