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塘峡
西起白帝城,东止巫山县黛溪镇,长8公里。又名夔峡(奉节县旧称夔州,因此得名)。长江三峡中以此峡最为气势磅礴。入峡处赤甲山巍然耸立于大江之北,白盐山峭壁悬崖,飞峙江南。两岸断崖有如刀削斧劈,高可逾数百丈,峡宽不及百米,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气势,故此又名“夔门”。长江水汹涌澎湃,奔腾咆哮而来,汇至峡口,夺门而出,形成“万水争一门”雄伟画面,峡中山势险峻,拔地擎天;船行处,举天仰望,山大峰小,云天一线;俯视长江,奔龙走虺,奇趣融融。当晴空丽日,远眺赤甲、白盐两山,云雾缭绕,山体若隐若现,蔚为奇观。逢皓月横空之夜,赤甲、白盐拱月而立,倒影酣眠江中,其情其景,令人心醉神迷。峡中还多有胜景: 一曰“孟良梯”。在白盐山千尺绝壁上,有一列成“之”字形的石孔,孔距三尺,深约尺许,自下而上,迤至山腰。传说宋代名将杨继业抗敌捐躯,遗体埋在白盐山顶的“望乡台”上,其部将孟良到此意图盗骨而还,凿成此梯。然而事实上,此石孔原为古栈道遗址。二是“风箱峡”。赤甲山有一道岩缝,缝中有物,远眺状若风箱,因而得名。1971年,两个采药人冒险攀上了上凸下凹的绝壁,进穴探明了“风箱峡”的秘密。所谓“风箱”,实为春秋战国时期巴人岩棺,内有大小棺木九具,还有巴人铜剑及其它文物。峡中尚有许多碑刻集中在崖壁上,有南宋《中兴圣德碑》,清代张伯翔手书的“瞿塘”和刘心源的“夔门”等字。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踏岀夔巫,打走倭寇”的题刻,让人记起那段艰难而光辉的历史。
〔古诗文赏析〕 夔州歌十绝句(其一) 唐·杜甫
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长江滔滔东流至四川奉节,即古代的夔州,就进入了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之第一峡——瞿塘峡。
东汉末刘璋据蜀,分其地为三巴,有中巴、西巴、东巴。夔州为巴东郡,在“中巴之东”。“巴东山”即大巴山,在川、陕、鄂三省边境,诗中特指三峡两岸连山。“巴”、“东”字在首句重复,前分后合,构成由舒缓转急促的节拍,使人从声音上感受到大山的气势。“中巴之东巴东山”,七字皆阴平声,更属创格,形成奇崛拗峭的音调,有助于气氛渲染,给人以石破天惊之感。次句写江水,“开辟”用如时间副词,意为从开天辟地以来,自古以来。不说“自古”而说“开辟”,极见推敲。因为“自古”只能表达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而“开辟”这个动词联合结构的词汇富于形象性,能引起一种动感,仿佛夔门的形成是浪打波穿的结果,既形容了自然的伟力,又见出其地势的古老和险要。
前两句从较大角度,交代出夔州的地理环境,下两句进而更具体地描绘其山川形胜。“白帝”即白帝城,城在夔州之东的北岸高峰顶上。这里是公孙述割据称雄之处,也是三国时蜀汉防东吴的要冲,因它守住瞿塘峡口,足资镇压,所以说是“三峡镇”。在湍急的瞿塘峡江心,旧时有滟滪堆,冬日出水,夏日没入水中成为暗礁,所以“其间道路古来难”,不可谓不险。“百牢关”在汉中,两岸绝壁相对而立,六十里不断,因为它和夔州的瞿塘相似,所以用来作比,下联十四字抓住“高”、“险”特征,笔力千钧,把“高江急峡”写得极有气势。两句分承山水,句式对仗,音韵砍截,与散行作结风味全殊。
此诗两联皆分写山水,纯乎写景,却又并非无情。它通过奇特雄浑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取得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而抒情已存乎写景之中,读者能感到诗人对祖国奇异山川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周啸天)
〔现代散文〕 我是把长江的二百公里三峡,当作艺术品看待的,因为它能够给人美的享受,引人幻想连绵。如果说巫峡以幽深秀丽闻名,西陵峡以曲折险峻取胜,那么,仅仅八公里长的瞿塘峡——夔峡,则以气势雄伟而动人魂魄。我是对它有点儿偏爱的,每当乘船顺流而下,总要依在船头栏栅上把它看个饱。那破云拍天的激浪,举着船飞似的向前闯去,眼看要在千丈绝壁上撞个粉身碎骨,但是船头一转,大山刀切般突然裂开了,似两扇巨大的门,向两边闪去。于是浪涛喧笑着,举着船奔进夔门,向东而去,那情景是令人惊叹的。我爱走夔峡,也许和那极易引人遐想的夔字有关。夔,是古代传说中的巨物,似龙类蛟,据说是它把大山劈开,引水东去的。那气势、那力量是够大的了。但这只是传说,真正劈山造河的,还是长江自己。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四川盆地本来是一个内陆湖,它的水系是和外面相隔绝的。大约在距今一亿年之前,四川盆地逐渐上升,而湖北西部的江水也开始了强烈的向源侵蚀,把巫山山脉切开了。四川水系才汇集于江流东去,形成了长江的雏型。后来,又经过若干万年的流水侵蚀的地壳运动,才“塑造”成了这件世界上最巨大的艺术品——三峡。长江水的韧性和毅力,是令人敬佩的。
轮船驶进夔门,犹如走进一条长长的地窟,仰望云天如线,对峙的群峰,有的吐雾,有的牵云,生怕那阳光射进江水,而云雾下面,悬崖紧挨绝壁,赤甲山巍挺水北,白盐山耸立水南,山势岌岌欲坠。当你扶栏俯视,那澎湃的激流,举着排排浪头,拍打着陡壁,像是警告它不要倾倒似的。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穿峡而飞的。而我,却总希望船“飞”慢一点,并不只是怪山奇水没有看够,而是还想多看一眼名胜古迹。夔峡内的古迹不仅多,而且奇,多半是历史事实和神话、传说揉和在一起的产物。这也说明了我们古老而又聪明多才的祖先,是最善于使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把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起初在作品中——传说中体现出来的。而且,总是把艺术的真实放在第一位的。比如那夔峡绝壁上的白帝城的传奇,历史上是真有一个王莽篡汉,也许,还真有一个叫公孙述的人抗莽据川的。但却把一个白龙的传说加在公孙述身上,于是出现了“白帝城”。后人又进行了再创作,把死在奉节城永安宫里的刘备,搬到了白帝庙里托孤咽气。历史上是真有过一个天才军事家诸葛亮的。传说中却把奉节城外江滩上的乱石堆——古代人民取卤熬盐的盐灶,描写成诸葛亮抗吴救刘备的“八阵图”了。历史上确有一个被奸臣害死的宋朝名将杨继业,但是,“传说”却把他尸体从山西朔县搬到夔峡的一座孤石顶“望乡台”上,并且,把古代人民为架栈道在绝壁上凿的洞眼,描写成杨的亲信孟良盗尸时架的梯子,所以才叫“孟良梯”。还有,夔峡北岸悬崖上的洞穴里,真有战国时代的悬棺。但“传说“却把它改造成“风箱”,而且,那风箱还具有魔法,能搧起长江的滔天巨浪,所以取名叫“风箱峡”。更奇者是那“错开峡”的故事,说是古代有十二条凶恶的龙作怪,被西王母的小女儿瑶姬杀死了,落在地上化成了山,挡住了长江的去路,这时著名的治水英雄夏禹赶来了,抡斧开起山来,却开错了地方,反而使江水越涨越高。当然,还是在神女瑶姬帮助下,才解决了这一问题。不过,这是合乎“传说”这一艺术形式的创作规律的:人,总是在神的指引下才有出路。
美丽的神话传奇,发生在这壮丽的夔峡,是很动人情思,引人遐想的。因此,三峡这座伟大的艺术长廊,我是常来观赏的。
(雁翼)
〔民间文学〕 很久很久以前,四川盆地就像一个大鼎锅,周围山上的水往中间灌,使大片良田淹没在水中,成了一个很大的西海。
大禹来到这里治水,只见一片汪洋。他沿着山顶仔细察看了地形,苦苦思索了三天三夜,一眼看见屋中瓦盆,忽然心里亮堂起来,挥手朝东方一指,说:“从白帝城到南津关,掘山开沟,象瓦盆打开一道缺口,还怕这西海之水放不出去吗?”他立刻就在桃子山一带干了起来。但是石坚如铁,干了几年,尽管他日夜辛劳,家也未回,开峡放水还是遥遥无期。
大禹的妻子涂氏,在家盼他盼了几年,都不见人影,便从家中赶来。看见丈夫的衣服穿破了,鞋子磨穿了,皮肤晒黑了,又怜又疼,心想:这无边无际的高山峻岭,靠双手开辟,真如蚂蚁啃骨头,太艰难了!便关切地问大禹道:“你有多大的力量,能把这么大的山劈开呀!”大禹说:“不管山有多大,总是越劈越小的。你放心,开峡治水,一定能成功。”贤淑的涂氏含着泪走了。
大禹连续干呀干呀,三伏天他头顶烈日劈山,三九天他冒着严寒劈石,风大不停劈,雨大不停钻,手上的老茧结了一层又一层,钻子一根又一根地凿短了,不能再用了,象萝卜头一样堆积成山,峡口还是没有开出来,大禹也累得皮包骨了。
这天,大禹钻石时正靠在岩边歇气,望着堆成小山的钻头发呆。忽见山下上来一位老头,银白胡须,肩挑竹担,一头是火炉,一头是风箱,向着大禹大笑三声,自称是“瞿翁铁匠”,专程赶来帮助他的。大禹又惊又喜,瞿翁便走向废钻堆旁,放下担子,开始生火煊钻。霎时间,那炉火熊熊,直冲云天,连邻近的一座大山都被它炼红了,变成了通红的铁甲(后来这山就叫“赤甲山”)。瞿翁铁匠拉着风箱,呼呼直吹,火焰顷刻转青,变白,炉火把对面另一座山也烤熔了,“咕咕嘟嘟”象熬盐一样(后来这山便叫“白盐山”),瞿翁铁匠趁此火热,很快将废钻头接长锻尖,不到一个时辰,新钻头便一根根金光闪亮了。
大禹高兴极了,拿上这些新钻子和淬过火的大斧又干起来,感到特别好使,真是凿山山断,劈岭岭开,不消几天,峡谷便似门一般大开了,待他回头看那瞿翁铁匠时,却早已无影无踪,只剩下一口风箱高高地悬挂在崖壁上。后人为了纪念大禹和瞿翁,就把雄伟壮丽的峡谷,叫成了“瞿塘峡”。
上一篇:描写《盘门三景》的诗词与文章
下一篇:描写《石头城》的诗词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