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马潭
位于泸州城东北10公里的龙溪河上,龙溪河自荣昌县境内九曲蜿蜒而来,绕小山四周成潭而东注长江。潭上,小山不高而秀逸,水不深而澄清,垂杨绿竹,景色幽静,鸟语花香,隔水远望波心,云气罗浮,绿荫深处,隐约可见一带碧瓦红墙,旧是宋代敕建通诚古刹,今已辟为公园,明人曹学《蜀中名胜记》载:“唐时有王昌者,家潭侧,一日入市,遇落魄仙,授以道术,比归,授马使乘,既至,马入水成龙”,潭也因此而得名。《永乐大典》引宋籍《江阳谱》记:每逢干旱之年,当地山人便向潭中龙王祷告求雨,宋理宗皇帝敕封潭龙为神,建祠春秋祭祀,《敕》文载在《永乐大典》,传世至今,明代第一才人杨慎(升庵)曾在潭上筑“杨状元读书堂”一座,讲学传经。当时,龙溪河畔夹岸桃花,红霞如阵。清改种万竿修竹,笼罩一泓清水,微风吹拂,摇竹观鱼,别又添万般情趣。宣统元年(1909年),赵藩改建祠宇,新筑“观稼楼”,聚郡中名士登临诵怀,结集付梓,一时传为韵事。历代诗人杨慎、刘光第、章士钊等,也分别在这里留下锦绣诗篇。
〔古诗文赏析〕咏龙马潭诗清·何锡
百尺深潭一鉴开,溪山胜处碧潆洄,
行船莫动浪竿影,恐行鱼龙出水来。
这是一首游记诗,作者借物寓情,以荡游龙马潭为主线,巧妙地将景、情融为一体。
诗的开头,点出了龙马潭的最大特色——水,这个“水”是什么样的水呢?作者用“一鉴”形容鉴者,镜也。镜者,清澈、明亮。因此,这里仅仅一个“鉴”字,将龙马潭水美不可言的景色,巧妙形容出来,这是静。而动,则是“开”,这平静如镜的水被划开或闯开,即行船所致,游龙马潭所致也。风平浪静为行船所破,因此有“碧潆洄”,碧波荡漾,绿水潆洄。好一个动人的情景。诗的前两句,以写景为主,抓住“水”不放,回味再三把龙马潭的水描写得淋淳尽致,美不堪言。
既然是咏潭,不可能离开水的,而龙马潭旅游胜地最大的特色,也就是水。龙马潭有潭心小岛,岛为龙溪河围绕,龙溪河清澈蜿蜒,潭水徐缓,水波不兴,平静如镜。岛上则花草繁茂、翠竹千竿。为泸州八景之一“摇竹观鱼”。当然,再进一步说,有这么一处胜地,有这么一个凭空耸起的小岛,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必定有个令人回肠荡气、神秘万分的传统故事,龙马潭能够例外吗?显然不可能,李唐时期,有个叫王昌的人,偶遇仙人,得一马,又由马化龙而入潭,故有龙马潭之名。
因此,何先生的诗之后两句,也就接触到龙马潭的地方特色——摇竹观鱼,王昌化龙了。诗的后两句,以反诘句的方式,写出了摇竹观鱼的景观,寓意了王昌化龙的传说,摇竹观鱼,顾名思义,即摇动岸边之竹,使水中的竹影摇动,因而引得群鱼而来,这种景并不多见,在西湖边,摇动垂杨柳也不会有鱼影的。诗的妙处,不在摇竹,而在行船。因为,按常规写法,作者往往会在摇竹上在作文章,而该诗却在水上作文章,行船,既呼应诗首的“开”,又把摇竹的动态寓意其间,试想,摇竹使水中的竹影晃动而使鱼来,那么,行船使水动,竹影也随之而动,鱼群样来,效果相同,表述方式不同,可见作者的匠心,巧就巧在这里。高超的想象,不同凡俗的表述,将诗的意境带到了一个高度。这里不但有鱼来,而且尚有龙来,这个龙,当然指的是王昌所化之龙。仅仅一个“龙”字,写出了关于龙马潭的传说,至于作者为什么害怕——实则是希望龙来,龙来后,会给作者带来什么,或暗示什么,或干脆将作者也化成龙,不得而知。但是,作者所用的“恐”字,寓焦急、希望,又稍有害怕之情,则跃然纸上。这里,作者将观鱼的景,观龙的情,充分的表现出来。让读者回味的余地,想象的空间,真是妙极了。
(谢 荔)
〔现代散文〕 对于泸州八景之一——“摇竹观鱼”之处龙马潭,我早已是心驰神往。正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时节,我邀上几位友人,去游龙马潭。
车到蒲甸子,沿一条碎石铺成的小道向下走约一里,龙马潭的全景便呈现在眼前。岛上翠竹青青,潭心小岛宛若一个翠螺,浮在水面,龙溪河似一条碧绿的缎带缠绕着潭心岛。
龙溪河的渡船上居然没有桨。一条粗铁丝连接着河两岸,原来河面不宽,渡船是靠拉动河面上的铁丝前行的。真是别有一番情致。上得岸,走完几十级高高的石梯,沿着笔直的水泥路朝岛心走,迎面便是一座两层楼高的仿古建筑,上书“龙马潭”三字。穿过这座建筑,便是一尊“王昌骑马”的石雕塑像。据《泸县志》载:“相传李唐时,有王昌者,家于潭侧。一日入市井,遇异人,自号落魂仙呼昌为易元子,授之以术,以马送归。至家,马即化龙入潭,潭以此得名”。这尊“王昌骑马”塑像是后人为纪念他而建的。塑像后还保留了清代黄云鹄题写的“龙马潭诗碑”,“龙马归何处,仙人未可寻,唯余潭下水,终古照丹心。”为这则具有神秘色彩的传说,提供了令人神往的佐证。
在潭心小岛的最高处,原建有“冲墟观”,因遍种梧桐,又称“碧梧观”,后毁于水灾。现建有一座典雅古朴的凉亭,以利游人休息眺望。亭子周围载满了小翠竹,翠竹掩映中隐约可见一些曲折险峻的假山参差其间。沿亭子往前走,便可一直走到水边,这里便是龙马潭真正胜境之处——“摇竹观鱼”。据说:每年十月初一,无数善男信女纷纷买鱼到此放生。人们争先恐后投食水中,于是潭中鱼越聚越多,只要游人扶摇竹竿,鱼群即疑为游人投食,故群聚而来,于是出现“摇竹观鱼”奇观。此时节往往象盛会般热闹,我不由得试着摇了摇身旁的翠竹,果然一群群鱼儿,逡巡而来,真是妙不可言。水池旁频频传来游人的惊喜和欢笑。
跨上游船,龙溪河水平滑如镜,青山倒影又添晶莹,桨儿荡到水里,惊破了水的宁静,拉起长长的涟漪,在向游人浅笑。不远处几个牧童骑着水牛在水里慢慢地漂,颇有“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气象,真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欢声笑语荡漾在龙溪河上,游客们被山水赋与的无限情趣所陶醉。
船儿行处,飘来爽心凉意,龙溪河四周郁郁葱葱,春意盎然,或淡妆,或浓抹,处处都洋溢着丰沛欲滴的情意。划罢船,当游人纷纷离去,再回望“船头鱼影花千片,镜里螺痕翠一堆”的龙马潭时,那难忘的奇景,迷人的风情仍在大家心里久久地回荡。
(徐利红)
〔民间文学〕 泸州龙马潭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传说是在很多年以前,这儿遭受了一场百年未见的大旱灾,连续两百多天没下一滴雨,井涸田干,百姓受难。赤地百里,一片荒凉。
在城北村里有一个青年人名叫王昌。他听说:宝山上有一位仙姑,看守着一处泉水,如若找到她,求她引泉下山就能救活万物生灵。王昌心去寻找仙女,他星夜赶路,忍饥饿走了九天九夜,翻过了九岭九坡,爬上九十九峰。见峰顶上有一处山泉飞流而下,高兴得忘记了奔波的劳累,连声叫道:“水、水、水……”便捧了几大口泉水润了润冒烟的喉头。泉水下肚,顿时人的精神大振,不饿也不渴了。这时,只见群峰中走出一个仙姑。王昌连忙向仙姑诉说了家乡的旱灾,请求仙姑引泉下山拯救万民。仙姑言道:“引泉水下山,救民于水火并不难,但你要依我三件事。”王昌听说能引泉水下山,不要说三件,就是三十件,三百件也依从。仙姑言道:“第一,借仙泉下山,王母怪罪下来,你能承担吗?”“能!”“第二,泉水要经过九岭九坡,你能为它劈山开路吗?”“能!”“第三,泉水到家乡后,只三天,它就从龙洞流回。”王昌一听只给三天,便急着问仙姑:“有什么办法保住泉水?”仙姑答道:“要想保住它,只有一个办法:你得变成一只龙马阻住洞口,水才不会流走。你能做得到吗?”王昌想了想之后坚定地回答说:“为了家乡不再受干旱,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甘心为父老保住泉水而万死不辞。”
仙女见王昌心诚志坚,便叫他引泉回乡,山泉伴随王昌开辟的路绕过九十九峰,穿过九岭九坡迂回而下。山泉往山下越流越快,越来越大,已在山洼处汇积成了深潭。乡亲们见水找回来了,连忙用潭水种田浇地,到处是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一天过了,两天也过了。王昌怎么也坐不住了,他知道第三天一过,泉水就要流回去了。看到乡亲们眉开颜笑,到处禾苗转青,万物生机勃勃,王昌打定了主意,为了保住泉水决心变成龙马去阻住洞口。第三天午时三刻一到,潭中卷起了大旋涡,只见潭水在旋涡中往下流走,潭水也越来越少。此时,不容王昌多想,他毅然跳入潭中。果然一转眼他就变成一只龙马紧紧地堵住了洞口,潭水于是又漫了起来。
丰收年,乡亲们都怀念落入潭口的王昌。每逢佳节,便扶老携幼,带上丰收的果实,来到潭边,摆上香案,人人投上块石块击水,请王昌来同乡亲们欢度丰年。年复一年,你投一块,我抛一块,天长日久,投下的上石就在潭中堆积成了一座小山。
潭中化成龙马的王昌,见乡亲们年年邀请,岁岁送礼,心中很是过意不去,便给乡亲们托梦说:“请父老们礼不要送了,土石块也不要投了,亲人的心意盛情我全收下。为了同乡亲们的朝夕相见,我在小山一头一尾种上一棵青杠树,它就是我的身影,”果然,不久便从一头一尾长出两棵青杠树。乡亲们便给这两棵青杠树取了个名字叫“龙树”。
龙马潭的传说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了 。
(陈鑫明 整理)
上一篇:描写《龙首崖》的诗词与文章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