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王丞僧孺》言情赠友诗歌
首夏实清和①,余春满郊甸②。
花树杂为锦③,月池皎如练④。
如何当此时,别离言与宴⑤。
留襟已郁纡⑥,行舟亦遥衍⑦。
非君不见思,所悲思不见。
谢脁是南朝萧齐时代的著名文士,是“竟陵八友”之一,也乐于从政。但在萧齐立国的二十三年里,政治上的篡和乱,连续不断,谢脁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生活,常常感到忧郁和苦闷。王僧孺是谢脁在竟陵王西邸时的文友,王僧孺虽未列为“竟陵八友”之一,但亦参与西邸文会。当谢脁离京赴宣城出任太守时,王僧孺设宴为谢脁送行。谢脁告别僧孺,登舟西行,于舟中写了这首《别王丞僧孺》诗。
诗的开头四句写别离的时令,是春末夏初,是用自然景物烘托突出的。“首夏实清和,余春满郊甸”两句,写初夏之时,整个宇宙充满着清和之气,何况在水池旁边,就更使人感到清新舒畅,融和圆润,而留存的春光仍洒满了近郊远野。这是对春末夏初季节的总体感受。接着两句是把春末夏初的景色具象化:“花树杂为锦,月池皎如练。”远处开着花的树木一眼望去恰如组合编织成的锦绣,近处月光照临着的池水洁白得如白色的熟丝。这些景象是宴会时所见,不仅有远近之别,而且有时间上的差距,“花树杂为锦”乃白天所见,“月池皎如练”是入夜所见,表明饯行宴会进行得久,别情难叙,依依不舍。所以满郊甸的春光,浓郁的清和之气,不仅是诗人兴会所致,同时也是彼此友情的外射,融入客观景物之中,客观景象饱和着浓郁的友情。景物描写中蕴含丰富感情,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艺术手法之一。《诗经·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是流传千古的名句。魏末诗人阮籍《咏怀诗》 第一首的“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在描写的客观景物中,也蕴含着诗人的“孤号”、“悲鸣”之情。谢脁的描写山水景物之诗,较之前代描与山水的著名诗人谢灵运,更富于情意。他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的“白日丽飞薨,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诸句,是对京邑春光的赞颂,同时饱和着无限的去国怀乡之情。本诗首四句,即采用与此相同的艺术手法,唯所蕴含之情乃无限浓郁的友情。
“如何当此时,别离言与宴”,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把时令景物的描写同末四句的直接抒情连接起来,同时也补明了前四句所写景物乃离人眼中景物,所以蕴藏着离人的情怀。
末四句“留襟已郁纡,行舟亦遥衍。非君不见思,所悲思不见”,是直接抒发友情。在诗人的眼里,送行者的情怀已经忧思萦回,而自己这位远行者的难舍之情当更甚十倍。远行人的行舟在江水上飘荡摇曳,正是远行人的感情在起伏翻腾。这感情不是别的,而是对“君”的思念,不止是思念,还悲不自胜,所悲的是思而不见了。首四句的思友之情是含蓄的,末四句的思友之情是直抒的,含蓄显示出浓厚,由于思念而悲不自胜,直抒之情也是浓厚的。
注释
①首夏,初夏。实: 充满。②余春: 留存春光。郊甸: 郭外曰郊,郊外曰甸。③花树: 开着花的树木。杂: 相交组合。④练: 白色熟丝。⑤言: 语助词。⑥留襟: 送行者的情怀。郁纡: 忧思萦回。⑦遥衍: 同摇曳,飘荡。
上一篇:《别敬侍郎》诗文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别薛升华》诗文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