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庭秋》言情赠友诗歌
别来音信千里,怅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大凡钟于情者,均不堪离别的折磨。所以,欧阳修 《木兰花》 词云: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李清照 《凤凰台上忆吹萧》 词也说: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这首小令,抒写的就是一番怀人念远的悲苦,深挚委婉,耐人寻味。
首二句,以叙述和慨叹相结合,点出了一个难题,即无法向千里之外的情侣寄去 “此情”,并以它作为主脑,统摄全篇。至于 “此情”究竟是什么,这里有意不作明确的交待,却用一 “怅”字,着力表现了面临这一难题,一筹莫展、郁闷不乐的神态。这样写,旨在警动视听,逗引读者关注。待读完全篇自会体味出 “此情”的确“难寄”。
从第三句起,作者对“此情”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从夜间情景着笔,写尽孤寂难耐的滋味。“碧纱”,即碧绿色的纱帐。“碧纱秋月”,是写在天气晴朗的秋夜,一片空明,只有碧色的纱帐和皎洁的月光作伴; “梧桐夜雨”,是写淅沥的雨点滴落到梧桐树叶,在寂静的夜晚,拨动了内心痛苦的琴弦,触发了连绵不尽、无边无际的愁思。这两句亦景亦情,情景交融,创造了凄凉孤寂的艺术氛围。前一句,与范仲淹写的“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 《御街行》) ,意境相同; 后一句,则是温庭筠《更漏子》所写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缩写。“几回无寐”,缘景写情,直接点出上述氛围中主人公的活动,相思不宁,难以成眠。“几回”,这一不确定的数量词,既表明不眠之夜甚多,无法确记其数,又含有沉郁悠深的慨叹。
下片,继续描绘书信难寄的“此情”。“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从白天的情景着笔,写尽登高伤怀的苦恼。“目断”,即望断。在这里,作者用主人公登上高楼,极目远望的细节,刻画了两种心态,一是深切思念对方,焦灼不安; 二是希望登高望见对方,使震颤的心灵得到慰藉。但是,由于“天遥”,无法望见,再加上“云黯”,更是模糊不清。希望又变成了失望。“只堪憔悴”,是主人公希望破灭之后的可怜结果。“憔悴”其前着以“只堪”二字,极为辛酸地表现了主人公无可奈何,只好忍受形体枯槁瘦弱的苦难了。真是: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欧阳修《踏莎行》)最后三句,用“念”字领起,与首句的“别来”相照应,写对分别之夜的回忆。“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化用唐代杜牧《赠别》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的诗句,表现了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主人公在失望之后,又想起了分别的情景,可见这一幕在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此作结,实则结而不收,暗示着思绪又将从惜别开始,夜以继日,连绵不尽,没有绝期。
总之,这首小令紧紧围绕书信难寄的“此情”,从夜晚的不眠,写到白天的登高伤怀,又写到对分别之夜的回忆。这种回环反复的布局,恰切地表现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烦乱不宁的相思。可见,所谓难寄的“此情”,实是对情侣“剪不断,理还乱”的执著怀恋。作者的《清平乐》词也写到了难寄的“此情”: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可以作为我们理解本篇的参考。
上一篇:《悼亡二首》诗文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无衣·(秦风)》诗文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