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顾天锡夜话,时天锡谪永州府同知》言情赠友诗歌
路转三湘去更深②,潞河西岸浙东浔③。
潜鳞自足波涛地④,别马长怀秣饲心⑤。
湘女庙前山似黛⑥,柳公亭下石如林⑦。
征科亦是公家事⑧,民力天南恐未禁。
在明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戕贼善类,征责贿赂,流毒几遍天下。”忠直之士放逐殆尽。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加少傅兼太子太傅的李东阳,在这种情况下,悒悒不得志,只能“委蛇避祸”。本诗应作于这一时期。诗中既有对友人的同情和勉励,又充满忧国忧时的苦闷。沉郁顿挫,情真语挚。
首两句写顾天锡之远谪。“路转三湘去更深,潞河西岸浙东浔。”永州在湖南最南端,所以说“去更深”。“潞河西岸”是代指京城。“浙东浔”是代指顾天锡远谪之地。由潞河到东浔,地理上的遥远距离更增加了“去更深”的意味。第三、四句是写对友人的理解和同情。“潜鳞自足波涛地,别马长怀秣饲心。”是以 “潜鳞”,“别马”来喻顾天锡。虽然远谪边地,但适足以避祸,所以说是“自足波涛地”。不过,以报国为己任的士大夫,面对如此昏暗的社会,责任感自会油然而生。曹唐的 《病马诗》曾说: “一朝千里心犹在,争肯潜忘秣饲恩。”封建士大夫把君和国统一起来,常以“秣饲恩”来比君恩。因此,君恩未报,权奸未除,又怎能满足于隐身避祸呢?这两句由“自足”转入“长怀”,由安慰对方转入对方的抱负,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遭际结合在一起,手法婉转巧妙,富有情致。
但是,友人既已被远谪边地,对朝中大局无能为力,又怎么报君恩呢?作者希望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于是转入对顾天锡的勉励。蛾皇、女英数千年来一直是迁客骚人哀怨的象征。如岑参便云: “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所以 “湘女庙前山似黛”包含着希望友人像湘女一样贞心不泯。唐代的柳宗元与顾天锡一样谪于永州,由于他努力为民做好事,赢得群众的爱戴,所以 “柳公亭下石如林”是希望顾天锡效法柳宗元,爱民惜民。虽然 “征科亦是公家事”,但 “民力天南恐未禁”。顾天锡所任同知的职责是分掌督粮、捕盗等事务。在权奸当道,横征暴敛盛行的时代,身任其职的正直官员着实有着难言的苦衷。何况顾天锡又是被贬的官员呢?所以“亦是公家事”、“恐未禁” ,措词委婉,入情入理,既没有抽象的说教,又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啊。这正是“夜话”的口吻,也是志同道合的友人的口吻。
李东阳对民间疾苦和政治腐败是极为关心的。他在弘治十七年给皇帝上疏力陈民间 “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并指出是由于 “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的原因。而且清楚地看到虽然 “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终为虚文”。对于刘瑾所为乱政,他尽量“弥缝其间,亦多所补救”。所以本诗中表现出的忧国忧民之情是真挚的。虽然他是 “历官馆阁,四十年不出国门”的台阁大臣,但和台阁体诗人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是不同的。这也是他作为茶陵诗派的领袖,宗法杜甫的成就所在。就本诗来说,“三湘”、“潜鳞”、“别马”、“山”、“石”,有景有情,“意内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正是体现了杜甫的特色,并非形式上的模拟而已。
注释
①同知: 官名。《明史·职官志》: “府,知府一人; 同知,通判,无定员。” ②三湘: 今湖南省。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流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③潞河: 即北京市通县以下的北运河。浔: 涯。《淮南子·原道训》: “游于江浔海裔。” ④潜鳞: 深潜水中的鱼。⑤秣饲: 以谷粟喂马。⑥湘女庙: 舜的二妃蛾皇女英之庙。相传舜死于苍梧,其二妃投湘水死成为湘水之神。据《史记·秦始皇本纪》: “至湘山祠。” 《正义》所言,湘山又名青草山,庙在山南。⑦柳公: 柳宗元。石: 碑石。⑧征科: 依科条征收赋税。《明律》: “凡有司科征租税。”
上一篇:《上邪》诗文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丑奴儿令》诗文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