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王宣城》言情赠友诗歌
发郢流楚思②,涉淇兴卫情③。
既逢青春盛④,复值白萍生⑤。
广望周千里⑥,江郊蔼微明⑦。
举爵自惆怅⑧,歌管为谁清⑨?
颍阴腾前藻⑩,淮阳流昔声(11)。
树道慕高华(12),属路伫深馨(13)。
这首送别诗,作者在抒发真挚友情的同时,对友人的前程寄与热忱的期望,表示良好的祝愿。
这首诗作于元嘉二十七年 (450) 。据王僧达 《求解职表》 云: “赐莅宣城,仲春移任,方冬便值虏南侵。”鲍照诗中 “复值白萍生” 句,是用 《礼记》 “季春之月,萍始生”意,与王僧达的 “仲春移任”语吻合。
开头两句写路途引起的情思。离开郢都的时候往往会流露出怀念故土之情,渡过淇水时往往引起送别之情。前者透露了追踪屈骚遗响的痕迹,后者借《诗经》 中涉淇送人之类的描写来引发送别之情。情感的流程是随着人物行程的变动生发出来的。乡情、友情交织在一起。写得绵延深沉,韵味隽永。三、四句写时序的转换,暗寓友人相聚不久又匆匆离别。“青春盛” 当指初春时节。“白萍生”是写晚春。从 “既逢青春盛”到 “复值白萍生”,说明时间的短暂,以此衬托作者惋惜之情。五、六句写平原景色,从空间拓宽视野。这宽阔的平原一望无际,江边郊外笼罩着昏暗的云气,又透出微弱的光线。诗人把送别友人的自然背景作了交代,接着把笔锋一转: “举爵自惆怅,歌管为谁清?”与友人举杯告别,不免伤感,也总得有几句临别赠言吧! 诗的后四句,诗人用黄霸、汲黯的政绩来勉励友人从政为官应当有所建树,给人们留下好的印象。“颍阴腾前藻”说的是黄霸为政事,“黄霸为颍川太守,治为天下第一” ( 《汉书》 ) 。“淮阳流昔声”说的是汲黯为政事。“汲黯为东海太守,学黄老言,治官民,好清净。……岁余,东海大治。” (同上) “腾前藻” 、“流昔声”,都是赞扬黄霸、汲黯从政有方,流芳后世。“树道慕高华”,是说立道者都敬仰黄霸、汲黯。这里所说的 “道”,当指做官者应当追求的目标。“属路伫深馨”,是说黄霸、汲黯的事迹和名声,久久留在人世间。在这里,诗人是借历史上的名吏来勉励友人做一个有所作为的 “好官”。作者之所以把黄霸、汲黯作为官吏的楷模,原因之一就是赞赏他们的“无为而治”。这显然与作者受道家思想影响有关。“江左风味,盛道家之言,……休(汤惠休) 、鲍(照)后出,咸亦标世。” ( 《南齐书·文学传论》)
这首诗对友情的表达方式具有自身的特点。前六句主要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来透露内心的感受。后六句主要是借历史人物的事迹来勉励友人。深情厚意藏于“气体”之中。读这样的诗,字虽易认,但深层含意却不是一目了然的。用方东树的话来说,就是“以涩为厚” (《昭昧詹言》 ) 。这与鲍照写诗多用典故有关。“古人不经意字句,似出己意,便文白道,而实有典。此一大法门,惟谢、鲍两家,尤深严于此。” (同上)另外,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起得好。它在情感上起着统御全诗的作用。“谢、鲍两家,起句多千锤百炼,秀绝寰区。”
注释
①王宣城:王僧达,瑯玡人,曾为宣城太守。②郢: 楚国都城。③淇(qi其):卫国水名。《诗经·卫风·氓》中 “送子涉淇”的“淇”即淇水。《诗经·卫风·竹竿》 :“淇水在右。”卫: 卫国,在今河北南部及河南北部。④青春盛: 犹言春意盎然、春色满地。⑤白萍: 浮萍。《礼记》: “季春之月,萍始生。” ⑥广望: 放眼看去。周:周围。⑦蔼: 云气暗淡貌。⑧爵: 古代酒器。青铜制。有流、柱、鋬、三足。用以温酒和盛酒。⑨清: 此指声音清越,形容音响或声韵。⑩颍阴: 地名,汉置,高祖封灌婴为侯邑。在今河南许昌。腾: 传。《后汉书·隗嚣传》: “因数腾书陇、蜀,告于祸福。”藻: 文采。腾前藻: 指著名官吏黄霸的政绩。(11)淮阳: 即淮阳国(郡),汉置 (今河南淮阳) 。流昔声: 指著名官吏汲黯的政绩。(12)树道: 立道。高华: 指清贵的官 (或曰好官的最高标志) ,以黄霸、汲黯为代表。苏轼 《翰林学士启》: “致兹朽钝,亦践高华。” (13)属路: 犹言连路、沿路。属 (zhu主): 接连。《汉书·郊祀志》:“使者存问共给,相属于道。”一说指所管辖的地区,可参。伫: 留,藏。深馨: 浓香之气远闻。馨: 香气远闻。比喻声誉流传后世。
上一篇:《车舝(雅)》诗文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送卢生还吴》诗文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