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寄满子权》言情赠友诗歌
楼前暮霭暗平林,楼上人愁思意深。
未必薄云能作雨,从来秋日自多阴。
三年客梦迷归路,一夜西风老壮心。
欲作新声寄遗恨,直弦先断泪盈琴②。
天才的青年诗人王令,不仅才华横溢,诗思敏捷,而且抱负远大,雄心勃勃,渴望着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霓横。”“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感愤》)有一种不可一世、纵横天下、驱驰任往、留芳百世的气派。然而,他自幼父母早逝,家境贫寒,为求生计,十七八岁便出外谋生,当了塾师。一直到二十多岁,仍身处微贱,过着贫困和孤独无依的坐馆训蒙生活。大致在宋仁宗皇祐年间(1052左右) 的一个秋天,二十岁出头的王令写下了这首《秋日寄满子权》,向他少年时的挚友满执中倾诉了自己壮志难酬、知己难逢的怅惘和苦闷。
“楼前暮霭暗平林”,诗句起始,勾画出一个令人黯然神伤的秋景晚夕图。平林漠漠,寒烟如织,傍晚时,烟霭中,似乎浸透着不可言状的神秘气氛。这起句点明时间、地点,看似写景,实则写情,一个 “楼前”,就明了地显出诗中的秋景,既是客观的羁旅环境,更是“楼上”人眼中的视觉印象,所谓“人化的自然”。可以说,这句景物描写,打上了诗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秋风萧瑟,暮霭迷漫,自然变幻本使人生愁,而愁思满腹的人,更把自己的愁绪笼罩在秋景之上,形成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的双向推移,达到物我同一的和谐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诗人托出了自我,“楼上人愁思意深,”这一句就直白地裸露出诗人的孤羁思绪,使第一句带着感伤色彩的秋景图有了依托。诗人的愁思为何而生?“未必薄云能作雨,从来秋日自多阴。”天空中飘浮着薄薄的云彩,难道能够降下雨来,然后雨过天晴、晴空万里吗?看来是不能够的,因为从来的秋日就是多阴的。这两句即景写事,以议论的口吻写出秋天不晴不雨的阴暗特点。但是,结合诗歌的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并非为写景事而议论,诗句的深层含义中包孕着更为深刻的人世沧桑的感叹。那不能作雨的薄云,那从来多阴的秋天,正是诗人壮志难酬、孤羁不偶的苦闷象征。这种感慨不仅是诗人自己的,而且也是朋友满子权的。王令曾和满子权互相砥砺,共怀大志,但是,诗人自己苦苦挣扎,无法摆脱多蹇的命途; 满子权也大志不展。所以,命运又把他们纽结在一起,同病相怜,正像那多阴的秋天,似乎永远没有放晴的时日。这首诗的一、二两联,诗人借景写情,抒发了在秋日晚景中郁闷而怅惘的愁思。
应该说这种愁思由来已久,“三年客梦迷归路,一夜西风老壮心。”皇祐元年 (1049) ,王令应天长县束老丈之邀,去给束家当塾师。束家待他不薄,但对于怀有远大抱负的王令来说,当塾师岂是终生之计?然而现实的困境又逼迫他不得不在此权且寄身,所以诗中有“三年客梦迷归路”的沉痛感叹。王令五岁成为孤儿,寄养在扬州叔祖王乙家里,满子权是扬州人,共同的志向使他们结下深厚的情谊,甚至满子权曾劝过王令丢弃游侠习气,专心读书。“迷归路”三字,看来是诗人失意之中萌发的乡情乡思,而其中隐含有对朋友的深切怀恋。做客他乡已多年了,令人感伤的秋天又来了。王令本来怀才不遇、壮志难伸,加上一夜西风的劲吹,更使他生发出壮心已老而理想难以实现的哀叹。王令当塾师,收入甚微,他还要养活他的寡姐孤甥 (姐夫去世),饥寒交迫的生活,有志难伸的苦闷,折磨得他体孱力弱,未老先衰,二十岁上下头发就开始变白。这样,他对于自己的向往、追求、理想、希望,都有一种急于实施的紧迫感。自古以来,传统的心理习惯便有 “女悲春、士悲秋”的模式,对于王令,他在这首诗里的情感,多少也带有 “悲秋”的色彩,而他的悲秋,包孕着的是诗人一颗希望青天出、直道而行的年轻人的 “壮心”。这颗壮心在当时的时代里被压抑着,被损害着,被西风任意吹着,它已衰老,但仍未见有自由舒展而生机勃勃的可能。诗人无限苦闷、愤慨,他想 “欲作新声寄遗恨”,但“直弦先断泪盈琴”。“遗恨” ,可见恨之深,恨之切。但是,知音难觅,纵作新声,有谁见赏? “哀弦直易绝,哭词曲难终! ” “切切复切切,泪尽琴弦绝。” ( 《哭诗六章》 )诗人朝歌暮哭,“壮心”仍无人赏识,所以 “欲作新声” ,曲调未成而琴弦先断,留给诗人的,只有 “独怆然而涕下”。而使用“直弦”一词,更加突出了诗人为自己、为朋友愤激不平的情绪。诗人把满腹的心事、一腔的哀怨、无尽的愤懑,化作诗行,寄给远方的友人。恐怕只有在满子权那里,王令的 “壮心”才能被理解,“遗恨”才有所寄托吧! 不过,这也仅仅是 “高张生绝弦” (借用颜延年 《秋胡诗》 语) 的悲苦之调,“秋凤鸣鸟,闻者生哀” (借用汪中 《吊马守真文》 中语)而已!
注释
①满子权: 满执中,字子权,广陵(扬州)人。与其兄建中 (字淬翁) 俱为王令少年时的挚友,王令在诗文中多次提到满氏兄弟。②直弦句:直弦,琴的主弦。《吕氏春秋·本味》载:楚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最能欣赏他的琴音。后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后世以琴弦断绝,喻失去知音。这里的“直弦”一词也借用东汉末年“直如弦,死道边”的谚语。
上一篇:《白驹(雅)》诗文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秋江词》诗文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