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言情赠友诗歌
春色将阑①,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②人静雨濛濛,屏山③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④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这是一首怀念恋人的爱情词。一开始,就以很遗憾的心情说: 春的景色就要完了。春的景色是美的,但你不在,无人共赏。现在黄莺儿的歌声,因唱久了,也老声老气地,不如先时的清脆了; 各种美丽的花朵也都落尽,春梅不但花早落,而且已结成小小的青色果子了。按这都是 “春色将阑”具体事例,也都是 “春色将阑”的具体形象。
摆出这些来,正表示着篇中主人公对春色将阑的惋惜; 也表示着对恋人不在、未能共赏的遗憾,也正是对恋人的怀念。这三句全无人字,而自是人之所感所见; 全无情字,而正寓有惋惜怀恋之情。所以这是很好的融情于景,藉景表情的笔法。
“画堂人静”,主人公出来了,原来是个居于画堂的人,是个女子。“人静”,就是这女子正孤处着,无人与语,所以“人静”; 可是相对的屋外却“雨濛濛”雨却下得纷纷杂杂的(“濛濛”解作纷杂,见《古文苑·梁王菟园赋》 注) 。这就更显得“人静”,而增加主人公孤寂之感了。
“屏山半掩”,屏风没摆好,半掩着。“半掩”是个形象,因使用的地方不同,意义也不一样。如梁简文帝 《乐府·苦热行》 “细帘半掩(或作卷) ,轻幌乍横张”,是因苦热希望风来。所以“半掩”是希望风来的形象。又李中《春闺辞》: “海燕归来门半掩。” “半掩”是待燕归来的形象。戴叔伦:“绮席昼开留上客,朱门半掩拟重关。” “半掩”是因客走、门未关好的形象。此处 “屏风半掩”,结合上下文是懒得摆好的形象,以表示主人公的百无聊赖的情绪。“余香袅”是香将烬、该添的形象,但任其余香袅袅、毫不注意及之,也正是以此表示着女主人公的心情: 深感孤寂,懒于动弹。
以上为上片,有两内容: 一是惜春归去,二是女主人公深感孤寂。为什么会这样呢?下片说: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 “密约”,这里指的是只有二人知的再如何相会的盟约。“沉沉”是记忆很深,使我忘不了的形象。此处用法,同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斜月沉沉藏海底”的用法,藏海底多么深呀! “离情”,就是思念之情。此处“杳杳”二字的用法同于 《楚辞·九章·哀郢》“瞭杳杳而薄天”用法,“薄天”,真远呀! 所以 《补注》 : “杳杳远貌。”这里是想念之情很远、收不回来之意,所以这两句正说明了上片女主人公那样情绪的原因。因为沉入密约; 因为思念远方,所以,“菱花尘满慵将照”。人不在,为谁容! 所以那菱花镜上满是尘土了,“慵将照”,就是懒得拿着镜子照着梳妆。镜上不但有尘,而且尘满了,足见主人公很久不梳妆了。这句,也形象地说明女主人公起来了。起来了,不梳妆,干什么呢?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屋里太静了,主人公觉着太寂寞了,出来看看吧。“倚楼”,是远望的形象,“无语”,是无人共语的形象。那就是只有“独” “倚楼”了。“独倚楼”而远望,当然是希望要望到自己所要望到的人。望到了么?望到的是无边际的长空,长空连着芳草,芳草连着长空。真是“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 《踏莎行》语) 。“欲销魂”是自己的灵魂都要销磨殆尽了,这是痛苦已极的形象语言,黯淡就是昏暗不明,应上“雨濛濛”。“长空黯淡连芳草”是倚楼之所见 这是用有所见以形容未见所欲见的笔法。很耐人寻味,艺术性是很强的。
总上,可知这首词,是以离妇自己的口吻,抒写离妇怀念远方恋人之情的。时间是“春色将阑”时,地点是画堂内外,主人公是个独处的少妇,事情是怀念出外的恋人。
开始三句,是以惋惜的心情,说春将尽、人不在,未能赏春。接下两句出现了女主人公的孤寂慵懒的形象。下片开始两句,说明了女主人公那样情绪的原因。第三句写女主人公懒于梳妆,百无聊赖的实际。结尾两句更以独倚楼的形象,突出了怀远人的痛苦,点明了主题。又“莺声”两句,是以白描手法,构成一形象,以具现“春色将阑”,使人有实感。“菱花”句,也是以白描手法,构成一形象,以具现“春色将阑”,使人有实感。“菱花”句,也是以白描手法,构成形象,以具现“密约”、“离情”、怀恋之深远。
全篇恋情委婉,而且抒写的是少妇的离别的恋情。一位独排众议辅佐宋真宗御驾亲征,结了宋朝唯一的一次胜利外交——澶州之盟的贤相寇准,竟能有这样一首委婉恋情的词,正说明词这样一种文学形式,正是以婉约为宗的。作者词作尚存有《甘草子》、《阳关引》、《点绛唇》 、《江南春》 、《夜度娘》等,都是抒写委婉之情的。《四库提要》说寇准词作“含思凄婉,绰有晚唐之致”。
注释
①阑:尽、晚之意。②画堂: 华丽的厅堂。诗词上多指妇女所居之室。③屏山: 绘有山水的屏风。④菱花: 镜子,古时镜是铜制,六角形,故称菱镜,或谓镜背雕有菱花。
上一篇:《赠王粲》诗文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送杨少府贬郴州》诗文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