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左司从汪参政分省陕西》言情赠友诗歌
重臣分陕去台端,宾从威仪尽汉官。
四塞河山归版籍②,百年父老见衣冠。
函关月落听鸡度③,华岳云开立马看。
知尔西行定回首,如今江左是长安④。
明初诗人高启虽然死于壮年,殒折太速,他的诗未能熔铸洗炼,自成一家。但是由于他才华横溢,感情丰富,又经历了元末明初由战乱分裂到回归统一的沧桑变化,具有生活见闻实感,所以他的诗歌总是以清新豪健,内容深厚见长,成为明初首屈一指的诗人。《送沈左司从汪参政分省陕西》堪称体现他个性特色和艺术才华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作于明太祖洪武二年,时作者在明朝京都金陵(今南京) 修 《元史》,适逢朝廷大臣汪广洋离开御史中丞职位出任陕西,担任战后恢复秩序的工作,作者的好友沈左司也随同前往。故友分离,感慨系之,写下了这首送别诗。诗中借为友人送行,简括地写出了祖国光复统一的新气象,表达出诗人欢欣喜悦的心情。
整首诗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首、颔两联,是写眼前,通过描绘现实,赞颂祖国收复统一后的大好形势。
首联,写朝廷大臣出任行省的长官。一开始就呼应标题,开门见山,交待了主要事件和人物。洪武二年八月,大将徐达平定陕西后,明太祖令汪广洋分担陕西事务,汪离开掌管监察、执法的御史台职务而去,当时随从的都是明朝的官员,仪表威严端庄,很有气派。分陕,相传周朝初年,周公、召公分陕而治,后来朝廷官员出任地方长官也称分陕。汉官,用来借指明朝官员,《后汉书·光武帝纪》: 光武帝刘秀收复长安,他的部下都穿着汉朝官吏的正规服饰,“老吏或垂涕曰: ‘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 ”在这里作者巧用典故,叙写今事,毫无斧凿痕迹。
颔联紧承一、二句,点明了出行的时代背景。意谓: 明王朝继元朝而统治中国,四面险要的山河都归于朝廷的版籍,中原父老从外族统治下解放出来,重新看到汉族的衣冠服饰。百年,是举成数而言,实际上元人统治中国为九十七年。这两句借直笔描绘,渲染出明朝初叶的时代气息,歌颂了明太祖平定祸乱,收复陕西,统一南北,使人民能够休养生息,字里行间洋溢着轻松快乐的情绪。
第二部分包括颈、尾两联,是写想象,借助联想勾画出了沈、汪赴陕沿途所见情景。
五、六两句,作者在和友人告别之际,凭着奇特的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借关中古迹名胜写友人赴陕途中的见闻: 等到月落鸡鸣就可以从容走过函谷关,在云开雾散之时就能勒马观看壁立千仞的西岳华山。在这里,诗人巧妙引用孟尝君鸡鸣过关的典故,反用其事,赋予新意,显得极为贴切。
最末两句是对友人的期望和劝慰,体现了诗人宽阔达观的胸怀。意思是,知道您西行时必定回首东望,因为如今江左的金陵已是当日的长安了。作者劝慰友人,尽管你远离京都,分赴陕西,但如今四海一家,天下统一,行人也绝无别离惆怅之感觉。他以自己豁达的心胸来劝勉友人,在无限的遐想之中寄寓了深厚的友情。
有人说高启的诗作有如 “佛山秋色”的工艺品,虽然维妙维肖,可惜缺乏活泼的生命力。这个评价是失之偏颇的。从这首诗可看出高启诗的特色,既不像以往文人送别诗那样缠绵悱恻,感情细腻,也不像其他诗人那样仅仅抒写朋友间的恩恩怨怨,深厚情谊,而是将朋友间的情谊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祖国同忧乐,为光复而欢庆,感情热烈真切,格调高昂激越,无疑会使友人受到莫大的鼓舞。诗中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想象丰富,意境雄阔。就体裁而论,它是一首很好的七言律诗,对仗工稳,音韵和谐,四联依起、承、转、合结构而成,显得有条不紊,精炼含蓄。所以沈德潜曾盛赞此诗: “音节气味,格律词华,无不入妙,青丘集中为金和玉节。”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诗人善于用典,给典故注入崭新的时代内容,使之焕发出新意,成为诗歌中不少缺少的部分,做到了传神入化,浑然无迹。例如借汉官威仪写明朝官员声势气派,借月落鸡度写友人西行度过函谷关,都非常贴切,足见笔力。
注释
①沈左司: 其名不详。左司,左司郎中,中书省的属官,掌管司中的事务工作。汪参政: 即汪广洋,洪武元年(1368) 为中书省参政,相当于副宰相。洪武二年出任陕西,洪武十二年被贬自杀。分省: 朝廷官员到地方处理临时事务。②四塞: 指四面皆有天险,可作屏障。《史记·苏秦列传》: “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 ③函关: 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战国时为秦国与东方国家的界关。听鸡度: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 齐国孟尝君被囚于秦国,后得脱出逃,半夜至函谷关,关门未开。守关人规定鸡鸣才能开门出入,孟尝君怕追骑迫近,当时宾客中有人会学鸡啼,得以出关。④江左: 长江下游地区,指当时明朝的首都金陵。长安: 为汉唐建都之地,这里以长安指京都。
上一篇:《送杨九思赴广西都尉经历》诗文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送范评事入关》诗文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