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双调·新水令 秋江送别——赠鲁渊、刘亮
施耐庵
西窗一夜雨蒙蒙,把征人归心打动。五年随断梗,千里逐飘蓬。海上孤鸿,飞倦了这黄云陇。[驻马听]落尽丹枫,莽莽长江烟水空。别情一钟,江郎作赋赋难工。柳丝不为萍踪,茶铛要煮生花梦。人懵懂,心窝醋味如潮涌。
[沉醉东风]经水驿三篙波绿,向山程一骑红尘。恨磨穿玉洗鱼,怕唱彻琼箫凤。尽抱残茗碗诗蒹。你向西来我向东,好倩个青山互送。
[折桂令]记当年邂逅相逢,玉树蒹葭,金菊芙蓉,应也声同。花间啸月,竹里吟风。夜听经趋来鹿洞,朝学书换去鹅笼。笑煞雕龙,愧煞雕虫。要论交白石三生,要惜别碧海千重。
[沽美酒]到今日,短檠前,倒碧筒,长铗里,掣青锋。更加意敲残王处仲。唾壶痕,击成缝,蜡烛泪,滴来浓。[太平令]便此后隔钱塘南北高峰,隔不断别意离悰。长房缩地恐无功,精卫填波何有用?你到那山穷,水穷,应翘着首儿望侬。莽关河,有月明相共。
[离亭宴带歇拍煞]说什么草亭南面书城拥,桂堂东角琴弦弄。收拾起剑佩相从。撩乱他落日情,撩乱他浮云意,撩乱他顺风颂。这三千芥子多做了藏愁孔。便倾尽别筵酒百壶犹嫌未痛。那堤上柳赠一枝,井边梧题一叶,酒中梨倾一瓮。低徊薜荔墙,惆怅蔷薇拢。待他鹤书传奉,把两字儿平安,抵黄金万倍重。
——耐庵施肇瑞谱于秋灯阁
这套散曲,系由民间传抄而来,录自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曲苑》第一辑。由王季思先生主编的《元明散曲选》也选入此曲,并由王季思先生作了注释、说明。
据抄录者赵振宜、黄俶成介绍:这套散曲是丁正华抄寄赵振宜的。丁正华1952年秋受苏北文联委托,与苏从麟到江苏兴化、盐城、大丰调查施耐庵的史料,在当年《文艺报》第21期上发表了《施耐庵生平调查报告》,公布了地方史志中和施氏族谱、耐庵墓碑上的有关史料;旋即又陪聂绀弩再次调查,发现了这套散曲。散曲是盐城县伍佑乡(靠兴化县境)周梦庄提供给丁正华的。周1936年5月在白驹镇施氏宗祠中从施逸琴先生处抄来的;施抄于何处,无考,仅称是上代传下来的。白驹镇原有施氏宗祠,奉施耐庵为始祖;距该镇九公里的施家桥庄有施耐庵墓。这两个村的施姓居民都自称施耐庵的后裔,并存有家谱,二十九代,世系清楚。所以,这套散曲为施耐庵的作品,当是可靠的。
散曲的被赠者鲁渊,在支伟成的《吴王张士诚载记》一书中曾提到过。字道原,淳安人,元代进士。初任华亭县丞,后迁浙西副提举。张士诚起义,他曾被聘为博士。刘亮,据《泰州旧志》载,字明甫,吴郡人,亦曾仕于张士诚。施耐庵亦曾参加张士诚农民起义,所以三人之间当是战友情谊。
这首套曲,共分七个部分,由八个曲子组成。
第一支曲子[新水令],表现三人在一起征战的峥嵘岁月,健捷激袅。“征人” “千里逐飘蓬”,“飞倦了这黄云陇”。
第二支曲子[驻马听],写别离的痛苦。面对“落尽丹枫,莽莽长江烟水空”的晚秋景色,“人懵懂,心窝醋味如潮涌”。
第三支曲子[沉醉东风],进一步写离别时的情形。“经”、“向”、“恨”、“怕”,是离别时动作、情感的变化,最后,“你向西来我向东,好倩个青山互送。”
第四支曲子[折桂令],回忆当年战友之间的感情。“邂逅相逢,玉树蒹葭,金菊芙蓉,应也声同”,“啸月”、“吟风”、“听经”、“学书”,“要论交白石三生,要惜别碧海千重”。
第五支曲子[沽美酒],写今日的生活与别离之痛。“短檠前,倒碧筒,长铗里,掣青锋”。要别离了,“唾壶痕,击成缝,蜡烛泪,滴来浓”。
第六支曲子[太平令],写别离后,相互之间依依思念之情。“隔钱塘南北高峰,隔不断别意离悰”,嘱咐朋友,“你到那山穷,水穷,应翘着首儿望侬。莽关河,有月明相共”。
第七部分,两支曲子[离亭宴带歇拍煞],描写别离时的宴席与嘱托。“便倾尽别筵酒百壶犹嫌未痛”;相互赠别,“堤上柳赠一枝,井边梧题一叶,酒中梨倾一瓮”。互相嘱咐,“鹤书传奉,把两字儿平安,抵黄金万倍重”。
整个套曲,语言通俗明白,雅俗兼备。由于施耐庵深入民间,长期生活于民众之中,了解下层人民的生活,同情和支持民间的反抗斗争,因此,他的创作风格,犹如在一片浑浊空气之中吹进一股清风,具有清新、自然、深挚、质朴的本色,较元末散曲创作中所表现的与世隔绝的闲情逸致及逃避现实、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上一篇:中吕·山坡羊叹世(二十六首选八)·其二十六·|原文|赏析|鉴赏|译文|注释
下一篇: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关汉卿|原文|赏析|鉴赏|译文|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