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会·第二折
(苗光裔儒扮上,楚昭辅戎装随上,苗云)某,苗光裔是也。自从前者相得赵大公子有天子之分,不想被朝廷礼聘,见授都点检之职,某一向就在军门听用。近日闻得北汉兵入寇,朝廷命点检出师北伐,某等亦须收拾军装则个。呀呀,好怪也!你看日下复有一日,黑光相荡,此天命也。咱弟兄每急急回家,准备出征则个。(下) (太后宫妆法服引幼主黄袍及石守信戎装、陶縠文扮上,云)我乃周家太后是也。自从先帝世宗晏驾,立此幼子宗训为君,四方扰攘不宁。近闻汉、辽兵自土门东下入寇,我朝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文武全才,乃先帝简用之臣,又兼他手下将校精强,可着他去征伐一遭。石守信即便传旨:着赵匡胤挂印总兵官,率领本部人马,北征辽、汉,早建大功者。(石云)领圣旨。(并下) (正末戎装引赵普、曹彬、苗训、楚昭辅、李处耘、郑恩上,云)某,赵匡胤是也。自从元帅石守信举荐,蒙世宗皇帝委任,直做到殿前都点检之职,多亏众兄弟扶持。今日蒙幼主圣旨,着我统兵北伐,我引本部下人马及众将校赵普、曹彬、苗训、李处耘、楚昭辅、郑恩,一同征进。这一去犬羊巢穴一时平,锦绣江山三箭定。(唱)
[南吕·一枝花]漫漫杀气飞,滚滚征尘罩;恹恹红日惨,隐隐阵云高。军布满荒郊,我命将凭三略,行兵按六韬。右白虎左按青龙,后玄武前依朱雀。
[梁州第七]护中军七层剑戟,守先锋万队枪刀,五方旗四面相围绕。朱幡皂盖,黄钺白旄;箭攒雕羽,弓挂龙鞘。滴溜溜号带齐飘,威凛凛挂甲披袍;扑咚咚鼓擂春雷,雄纠纠人披绣袄;不剌剌马顿绒绦,咆哮,战讨。马和人飞上红尘道,金镫稳、玉鞭袅,催动龙驹把辔摇,转过山腰。
(云)行不几里,又早天晚也。(唱)
[牧羊关]见几点寒星现,一钩新月皎,看看的兵至陈桥。教前队休行,催后军赶着,屯车仗离官道,就馆驿度今宵。疾忙教各部下关粮米,对名儿支料草。
(正末云)左右,军行到何处了? (众云)前到陈桥驿了。(正末云)接了马者。郑恩那里? (郑云)有。(正末云)传下将令去者:大小三军,诸名将校,各依队伍安歇,勿得喧哗,违令者斩! (唱)
[贺新郎]诸军众将一周遭,小心的下寨安营,在意的提铃喝号。七禁令五十四斩从公道,丁宁休犯法违条。卷旌旗停斧钺,卧鞭链竖枪刀。悄悄的各依队伍休喧闹,解鞍松战马,卸甲脱征袍。
[隔尾]五更筹更听金鸡报,一部从休辞永夜劳。画角齐吹玉梅调。人休贪睡着,马须要喂饱。我且半倚帏屏盼天晓。(众下)
(正末睡科) (郑同李处耘上云)某,都押衙李处耘是也。今同郑将军等跟随赵点检征进,军次陈桥驿。某等想来,主上幼弱,我辈出死力破贼,谁则知之?今太尉掌军政六年,士卒服其恩威,数从征伐,建立大功,人望已归,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郑云)李将军说的是。(李云)咱与赵书记计议则个。(郑云)赵大人有请。(赵普上云)某,赵普是也。见充点检帐下掌书记官,今日从征,军次陈桥。这早晚只听有人呼唤,未免出见咱。(做见科,李云)诸将无主,愿册太尉为天子。(普云)太尉忠心,必不汝从。(李云)军中偶语则族。今已议定,太尉若不从,则我辈安敢退而受祸! (普叱云)策立大事,固宜审图,尔等何得便肆狂悖!诸将各宜严束部伍听命。(郑云)若依你等议论,何时是了? (扯黄旗盖末身,众呼噪科)(正末惊醒科,唱)
[哭皇天]把好梦来惊觉,听军中不定交。那里也兵严刑法重,则末早人怨语声高。(众军一拥向前,齐呼万岁) (正末唱)险将咱唬倒,庙廊召会,台省氧,君王振怒,太后生嗔,不剌则俺这歹名儿怎地了?惊急列心如刀锯,颤笃速身如火燎。
(苗云)主公上应天心,下合人望,乃真命帝王也。(正末云)噤声! (唱)
[乌夜啼]都是你谎阴阳惹得诸军闹,一个个该剐该敲。(郑云)哥哥,你先身上穿了黄袍,如何倒说俺不是? (正末唱)呀!原来这犯由牌先把我浑身罩。(普云)天命已定,天数难逃。主公亦应天顺人。(正末唱)你道是天数难逃,可甚么情理难饶。不争这杏黄旗权当滚龙袍,可将这出师表扭作交天诏。我想受禅台,争似凌烟阁,汝贪富贵,吾岂英豪!
(正末云)此事决不可行。(众将喧呼科,正末云)汝等自贪富贵,立我为主,能从我命则可,不从我命,决不可行。(众皆跪云)唯命是听。(正末云)太后幼主,我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汝等勿得凌暴及动扰黎民,劫掠府库,违令者满门皆斩! (众云)一听禁令。(太后、幼主、石守信、陶縠上,云)昨因北汉入寇,遣赵点检出征,今早闻众军士立赵点检为帝。我想来,四方不宁,必得真主抚驭,今赵点检威望素著,人心推戴久矣,何不就同往陈桥,效尧、舜故事,禅位一遭,有何不可?(做行科、到科,云)来到这军门前,石守信入报去。(石云)报总兵得知,太后到来。(末下迎见科,太后云)五代乱离,人民涂炭。将军功盖天下,堪居大宝。老身母子情愿禅位则个。(正末云) 臣名微德薄,岂堪居此大位! (太后云)幼子孤弱,不能抚驭四方,将军德过尧禹,正宜受禅。(正末唱)
[红芍药]娘娘德行胜唐尧,微臣比虞舜难学,不争让位在荒郊,枉惹得百姓每评詙。(幼主云)将军,听太后旨者,我愿受藩服足矣。(正末唱)臣怎敢等闲将天下交,您君臣再索量度。(郑恩仗剑做怒科) (正末唱)你磨拳擦掌枉心焦,休得要乱下风雹。
[菩萨梁州]你可也畅好是干乔,休施风暴。休胡为乱作,(郑云)哥哥,我一发都杀了。恰不伶俐! (正末唱)则一句唬得我颤钦钦魄散魂消。不争这老鸦占了凤凰巢,却不道君子不夺人之好,把柴家今日都属赵,惹万代史官笑,笑俺欺负他寡妇孤儿老共小,强要了他周朝。
(石云)今日就此受禅,必须有策语方可行礼。(陶云)有有。(自袖中出诏科,石云)既有了诏书,众官跪者。(陶念科云)“大周皇帝诏旨:天生蒸民,树之司牧;二帝推公而受禅,三主乘时而革命,其极一也。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天命有归。咨尔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禀上圣之资,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纳麓。东征西讨,厥功懋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讴歌狱讼,归于至仁。应天顺人,法尧舜如释重负,予其作宾。呜乎钦哉!祗畏天命。显德七年正月初五日。” (众将呼万岁起科,正末云)众将校听我戎饬。(唱)
[二煞]尊太后如母呵,您百官顿首听教道,待幼主如弟呵,教经典留心谨向学。朝廷内外旧官僚,勿得欺凌,尽皆荣耀。则今日军马回莫惊扰,把龙袖娇民休唬着,勿犯秋毫。
[尾] (指赵)你坐都堂,朝廷政事休差错; (指石)你掌枢密,天下兵机勿惮劳; (指苗)你掌司天,算星曜; (指李、楚)你做元戎,司斩斫; (指曹、潘)你统雄兵,做招讨; (指郑)你管亲军,守城廓; (指王)你统貔貅,驱将校; (指幼主)兄弟诵诗书,习礼乐; (指太后)娘娘居龙楼,住凤阁;不是我依势夺权,使强欺弱。既然立草为标,必须坐朝问道:赏不间亲疏,罚须分善恶;有罪的加刑,有功的赠爵。不是我挟天子令诸侯、篡宗庙,恐民心变了把山河弃却,因此上权受取这一颗交天传国宝。(众并下)
(吴越王引相国吴程冠服上,诗云)百万精兵听指呼,衣冠四世守全吴;我生直欲全忠节,不愧人间大丈夫。某,姓钱名俶,字文德,本贯杭州人氏。自祖公公钱镠在唐昭宗时平黄巢有功,封有吴赵,更五朝世守此邦。今闻中原赵点检登基,治同尧舜,声教万里,比五代之君,判然不同。正四方混一之时,倘或出师,自当入贡咱。(吴云)等王师出来,决一死战,纳土未为迟也。(共下) (南唐李主引丞相徐铉上,诗云)雄据江东二百州,六朝基业喜兼收;中原将士休窥伺,百万精兵在石头。某,姓李名煜,字重光,江东人也。自我祖父建国江东,传国三世。近闻中原大宋皇帝即位,操练兵马,有下江南之志。况我贡献不缺,必欲见伐,如何是好也!不免练兵防守则个。(下) (蜀主孟昶引相国王昭远上,诗云)几年辛苦下四川,东视中原各一天;秣马练兵常预备,先人世业肯轻捐?某,蜀王孟昶是也。自先君王于全蜀,某承其基业,众官僚立我为大蜀皇帝。中原连岁多故,不暇外攘,今周朝革命,宋皇践祚,志在吞并,难同五代之君。诚恐兵临剑阁,将如之何?须索守备咱。 (下) (南汉主刘鋹引相国龚澄枢上,诗云)久镇潮阳众日强,幅员千里尽炎方;外夷多少皆朝贡,南国人称广汉王。某,姓刘名鋹,南汉王是也。 自先祖领节旄于潮广,奄有南海,后值五代扰乱,遂独霸一方。今中原有宋皇帝登基,四方混一,唐、吴已称朝贡,某偏居琼海,王师一出,将如之何?须扼把险要以御之,斯为得策。(下)
在元代后期的剧坛上,出现了很多历史剧。《风云会》是其中较有特色的作品。从中可见,罗贯中不仅是写历史小说的名家,而且也是写历史剧的大手笔。
在取材上,《风云会》所写的是赵匡胤由青年时的漫游、应募,发动陈桥兵变取得政权,到削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等割据势力,统一中国的史实。几乎概括了宋太祖赵匡胤的一生,但重点在建立北宋政权。《宋史》成书于元末至正五年(1345),罗贯中写《风云会》,很可能直接取材于《宋史》的《太祖本纪》及有关列传。他取材于此,以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为中心,以“龙虎风云会”标题,极意赞美太祖君臣削平割据势力,显然寄托着他的政治抱负: “图王”之志。
在剪裁上,主要截取这样几个片断:第一折写赵匡胤的天赋,以苗训卜相为情节;第二折写赵匡胤的威望和忠信,以陈桥兵变为情节;第三折写赵匡胤的勤政和才略,以雪夜访赵普,召群臣聚议,部署出击后蜀、南汉、南唐、吴越为情节;第四折是第三折的结局,也是侧写赵匡胤的威力(他虽然没有出场),以主将战胜诸王为情节。这样剪裁,确是把赵匡胤最主要的业绩摄取了。
这里选取的第二折,取材于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即是赵匡胤巧妙地取得政权的规模很大的政变行动。这样的政变,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混战局面之下,是屡见不鲜的,不过有的是豪夺,有的是巧取,美其名曰“禅让”。赵匡胤属于后者。把这样一次规模很大的政变行动搬上舞台,这要靠剧作家的组织戏剧矛盾、集中概括史料的本领。罗贯中在历史剧《风云会》里对《宋史·太祖本纪》中的史料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处理。
将《太祖本纪》和本剧第二折的剧情相比较,最明显的差别是:一、史料是赵匡胤回京后受禅即位、封赠官爵,而剧情是在陈桥完成的,环境没有改变;二、史料是范质、陶縠被逼迫才拉出周恭帝禅让,而剧情是让太后、幼主、石守信、陶縠主动出京,赶到陈桥禅让帝位的。罗贯中这样写,主要是为了使剧情更集中,便于组织戏剧矛盾。如果按照史实去写,使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回到汴京受禅、封爵,则必须增加场次。不增加场次而又不能丢掉重大历史关节,完成受禅、封爵的过程,于是剧作家就让太后引幼主、石守信、陶縠等人,走出京城,向陈桥集中。这样的集中,固然是为了不增加场次而又比较集中,但和剧作家歌颂赵匡胤的威望、谦恭和忠信也是大有关系的。剧作家要力图表现:陈桥兵变、太祖受禅是合于“天意人愿”的,竟使太后、幼主也受到了感召,来到赵匡胤面前,交出天下。然而,就是在这种“天命已定”、“人望已归”、太后皇帝“情愿禅位”的情况下,赵匡胤还再三不肯受禅,这是何等的谦恭、忠信啊!
罗贯中生活在元、明交替的时期。元末,义军四起,他参加过义军军事。那时确是“四方不宁,必得真主抚驭”。他希望有个好皇帝,来统一中国。《风云会》就突出表现了这种思想。第三折雪夜访赵普,罗贯中把宋太祖理想化到超过了汉高祖和唐太宗。罗贯中歌颂好皇帝,恐怕也与明太祖有关。明人王圻在《稗史汇编》中,似乎对罗贯中有些惋惜,说他本来“有志图王”,可是遇到了圣主明君,却退而写起“稗史”来了,实在“输扶馀一着”。“扶馀”事出唐传奇《虬髯客传》:虬髯客也有王志,后见明君(唐太宗),于是跑到扶馀国做了国王。罗贯中写小说,还比不上虬髯客到扶馀国称王。“扶馀国”当然属于子虚乌有。不过这里透露了,罗贯中认为明太祖是个好皇帝。因而,他如此美化、歌颂宋太祖,或许与明太祖不无关系。总之,不论是在四方不宁的元末希望出现好皇帝,还是认为明太祖就是个好皇帝,这种思想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把陈桥兵变这样大的军事政治行动搬上舞台,而又写得有条不紊,的确表现了罗贯中是善于描写军事政治行动的大手笔。他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说明了这一点,《风云会》也说明了这一点。
历来的戏剧家,大都很欣赏本剧第三折“访普”的曲词。这里选的第二折,其中的曲词也写得很好。尤其是描写兵将出征、行军、宿营的场面和情景,没有实际军事生活是写不出来的,没有笔力也是写不出来的。
[南吕·一枝花]写出征前的气氛:漫漫的杀气,滚滚的征尘,惨淡的红日,隐约的阵云。这些描写,对于赵军的威风作了很好的烘托。
[梁州第七]写赵军的盛大阵容:号角的彩带,滴溜溜齐飘;威风凛凛的将领,挂甲披袍;战鼓咚咚,声如春雷;雄纠纠的军士,身穿绣袄;战马扑啦啦地抖动辔头;将士马匹飞也似地走上长征道。此曲从前曲的虚笔转入了实写,把军队写活了。场面写得也很壮阔。
[牧羊关]一曲描写夜行军的情景,真实而有韵致,简洁而又形象。“几点寒星现,一钩新月皎”,把夜景勾勒得如此清新、寂静,这就反衬了赵军队伍的遵守军纪。
[贺新郎]一曲写宿营时的纪律,也是从“静态”中着笔的:卷起旌旗,停下斧钺,放倒鞭链,竖起枪刀; “悄悄的各依队伍休喧闹”,是行军、宿营的点睛之笔。
[隔尾]一曲写巡营警戒,气氛更加寂静; “画角齐吹玉梅调”,以哀厉之声更加强了警戒的神秘色彩。
以上五首曲词,可以组成一卷完整的画面,不论渲染还是勾勒,都是很出色的。这样有声色、有层次地勾画大队伍的行军图,在元杂剧描写军事生活的作品中还是少见的,因此罗贯中的《风云会》曲词,堪称此类曲词的上品。
如此写出这些曲词,作者的意图是在于表现赵匡胤的军事才能和在军中的威望,为陈桥兵变被部从拥戴为皇帝作好了铺垫。以下的曲词却从相对的角度插笔,写他才高而不骄,威大而有信,表现他的忠孝之德、谦恭之品。这些方面,为作者表现理想的好皇帝——仁义礼让之君,确也起到了作用。[红芍药]、[二煞]二曲极力写赵匡胤对太后、幼主的忠心; [菩萨梁州]、[尾]二曲,又极力写赵匡胤对劝其受禅的部从的严厉态度,都是为了表现他的仁义礼让。
总之,不论是曲词,还是宾白,都表现了罗贯中笔力雄健的风格。
上一篇:看钱奴·第二折·|原文|赏析|鉴赏|译文|注释
下一篇:窦娥冤·第四折·|原文|赏析|鉴赏|译文|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