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祖·醉思乡王粲登楼
郑光祖
第三折
[红绣鞋] 泪眼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鹜齐飞;则我这襄阳倦客苦思归。我这里凭阑望,母亲那里倚门悲,争奈我身贫归未得。
【鉴赏】 《王粲登楼》是郑光祖的力作之一,剧演建安七子之一王粲身逢乱世,辞母游学,心高气盛。他的岳父东汉丞相蔡邕为了“涵养他那锐气”,故意冷落他,甚至在席筵上羞辱他。后经学士曹植举荐,王粲投靠刘表,却不为刘表所用。一日,流落荆州的王粲应友人许达的邀请到溪山风月楼游赏。他登楼远望,怀念家乡,辞家数载,壮志未展,遂感叹而赋诗。正当王粲悲伤至极欲自杀时,朝中来使宣他回长安。王粲回京,得悉万言策系曹植献于皇帝,才得以任兵马大元帅,因而对曹植感激不尽。曹植说明这一切都是蔡邕暗助,王粲方拜谢岳父,合家团圆。
该剧第三折一共有中吕宫十三支曲子,构成连贯的整体,系作者精心创造而成。近代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 《元人杂剧概说》 中认为此剧 “第三折登楼一段,确为元曲中的杰作”。明人何良俊在 《曲论》 中说: “至于《王粲登楼》 第三折,摹写羁怀壮志,语多慷慨,而气亦爽烈。” 这里所选的 [红绣鞋] 是该折一支独具特色的曲子,不仅抒发了王粲的思乡之情,而且揭示了他思乡难归的原因。
“泪眼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鹜齐飞” 两句系从唐王勃《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脱化而来,却不露痕迹。意思是说: 我张开泪眼,看着秋水茫茫,长天无际,回家的心情就像天际飘动的落霞和半空中盘旋的孤鹜一样上下飞翔。较之王勃单纯地摹写秋景,作者的化用颇具匠心,这让人联想起李煜 《虞美人》 中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和贺铸《青玉案》 中的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泪眼” 二字统领全曲,使该曲自始至终流贯着一种忧郁感伤的情愫。由于前两句表达了王粲思念母亲的痛苦与归心似箭的心情,所以就有了下一句“我这襄阳倦客苦思归”。王粲曾羁留襄阳多年,怀才不遇,穷困潦倒。此刻,他登楼远望、满眼萧索,无限伤感,“襄阳倦客” 的自称脱口而出。“倦”、“苦” 两字准确地刻画出王粲此时的心态。接下来的两句 “我这里凭阑望,母亲那里倚门悲” 更是神来之笔,描绘出母子两人相思苦、苦相思的情景: 游子“我” 站在高高的楼台上,面对母亲的方向,凭栏远望,泪水禁不住地簌簌直流。母亲倚着老家的大门,望着南来北往的行人,盼望游子早点归来。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作者的想象,属虚写,一实一虚,尺幅万里,表现出作者高操的艺术技巧。既然王粲如此强烈地思念母亲,他为什么不归家省亲呢?作者在这里把王粲思亲的悲痛心情推到了高潮,突然笔锋一转,交待出这位襄阳倦客无法归家的原因,是 “争奈我身贫归未得”。结句戛然而止,很有力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当时那个社会里,像王粲这样一类知识分子普遍的遭遇: 怀才不遇,羁留异乡,囊空如洗,思家归未得。因此,该曲不仅仅是表达一般游子的羁旅之怀,而是从游子思归出发,揭示了封建时代堵塞才路与怀才不遇的社会矛盾。
在艺术手法上,本曲想象新奇,感情真实,特别是作者化用前人诗句,令人拍案叫绝。
上一篇:郑光祖·迷青琐倩女离魂·第二折|原文|赏析|鉴赏|译文|注释
下一篇:关汉卿·钱大尹智宠谢天香·第四折|原文|赏析|鉴赏|译文|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