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翥《戍妇吟》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宋]高翥
辞家出戍边,北望隔青烟。怕作沙场梦,秋宵不敢眠。
《戍妇吟》这首小诗,是高翥的仿新题乐府之作。诗作表达了戍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和对其生死安危的担忧。
全诗只四句,却写得沉深凄婉。“辞家出戍边”,开头一句先交待了思念之由与所望之人。丈夫辞别家里去戍守边疆,走后数年,杳无音讯;妻子孤凄一人,度日如年。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盼望他能早日平安归来,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北望”两字,写出了戍妇盼夫之切,也暗示了征人离家之久。家乡离边地遥遥数千里远,不是目力所能及的,可她还是一次次登上高坡,翘首北望,希图能看到自己所熟悉的身影,总幻想有一次能望见丈夫正一步步向自己走来,或者是突然间出现在眼前。然而极目望去,除了远处天际那茫茫的烟霭之外,什么也看不到。每次怀着侥幸出去,都又带着失望回来。透过“隔青烟”三字,不难看出戍妇此刻内心是多么失望与痛苦。边陲缺衣少食,战火连年不断,丈夫如今是生是死,是伤是病,全然不知,越是不得音讯,越是焦急担忧,心里也就越容易往坏处想。而白日连想都不敢多想的事,夜里却偏偏在梦境出现。说“怕做沙场梦”,恰恰道出是常做沙场梦。诗人又偏不说“常做梦”,更不说常做与亲人相会之梦,而是从更深一层搭笔,写“怕做”、写“沙场梦”,这就更显出戍妇念夫之切、忧夫之深。可以想见,戍妇常梦见自己在凛冽的朔风中,在尸体遍横的荒野上,奔跑着,呼喊着,寻找着自己的丈夫。蓦然间,她发现了枯草中僵卧的亲人;遍体创伤,满脸血污……。梦中所见,比白日里想象的更加怵目惊心,而每一次从梦中惊醒后,内心的担忧与恐惧就更增添了一分。这样愈忧愈想,愈想愈梦,愈梦愈怕,以致于“不敢眠”了。读到此处,我们仿佛看到了在那深秋之夜,女主人公倚坐床头,凝视明月,坐以待旦的神情。 “秋宵”两字又给这幅图画抹上了一层悲凉的色调。这样就把戍妇时刻思念丈夫而又怕见到的是梦中的那般模样,想望得到亲人的音讯却又怕传来的是噩耗那种极端悲哀、惊忧的痛苦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很能打动读者。战乱时期,最不幸的莫过于妇女。她们除了要承受全部生活负担的重压外,还要遭受精神上的折磨与打击。诗人通过戍妇之口,有力控诉了战争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备受战乱蹂躏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妇女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诗虽短小,却有着深厚的社会内容。这首《戍妇吟》以开掘深刻、
笔调浑重而见长。唐宋时代诗歌中,通过写梦来表现戍妇对征人思念的作品不少,但写得如此深沉的却不多。在广为传颂的《春怨》里,女主人公“打起黄莺儿”是想做个安稳梦,好让自己能在梦中到辽西与亲人相会,虽然也充满了怨情,但仍流露出一股天真烂漫的气息来,可以说是怨而不悲。这里的戍妇截然两样。她夜里连梦都怕做,以致夜“不敢眠”;她怕丈夫遭到不幸,而睡梦里见到的却尽是不幸的事。诗的字里行间,除了思念、担忧、痛苦外,无一丝烂漫的气息在。相比之下,让人觉得战争带给她的不幸与痛苦要深重得多,戍妇的形象也显得鲜明得多,从而使这首小诗的思想内容也深刻得多。在表现手法上,它也不象《春怨》那样层层剥笋,极尽曲折之妙,而是由因到果,依次写来,但诗人在现实基础上经过高度概括而铸成的诗句,仍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读之令人迴肠荡气,难以忘怀。这正是作者笔触深刻的结果。诗短小而凝重,语浅而旨深;有深闺之怨,无纤弱之嫌,在宋诗中算得上一篇佳作。
上一篇:杜甫《悲青坂》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下一篇:戚姬《戚夫人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