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踏歌词四首[选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唐]刘禹锡
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自从雪里唱新曲,直至三春花尽时。
《踏歌词》共四首,是刘禹锡仿民歌体写作的一组小诗, 《乐府诗集》列入《近代曲辞》。从内容上所展示的民俗风土来看,当时作者任夔州刺史时所作。踏歌,本是古时长江流域民间的一种歌调,歌者边走边唱,以脚踏地为节拍,声调优美,宛转动人。诗中记写了当时巴楚一带的风俗民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清新的泥土气息。这里选两首(原诗第二、四首)。
在第一首中,诗人描绘出一幅春夜歌舞图。“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去处啊!和煦的春风轻轻地吹着,皎洁的月光洒满了大地,纵横交错的田间道路旁杨柳依依,桃花盛开。女郎们在灯下经过一番精心妆扮后,成群结队来到这里欢歌畅舞。这里“桃”、“柳”二字很有含蕴。桃红柳绿,色彩明丽,相映成趣,点出自然之美。而女郎们浓装淡抹,艳若桃花;其舞姿翩跹,柔似杨柳,又暗示出人物的佳丽。如此美景良宵,歌舞乐事自然会引起诗人的众多联想。于是,作者宕开一笔,引出楚王好细腰的故事来,“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原来这里曾是当年楚王的故都所在地,所以歌舞之盛至今不衰。这两句用典好象信手拈来,从容裕如,而且笔调含蓄幽默,又毫无讥讽之意,流露出诗人对当地喜好歌舞这一习俗的赞赏之情。这里“襄王”一语为作者用事之疏误,应为“灵王”,前人业已指出,不宜苛求。
第二首写北客思归。“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首二句见景生情,“北人”即作者自指。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在偏远的南方过着长期的贬谪生活。而身为一个迁客游子对异乡的风物也最为敏感,所以,当夜幕降临,从江边码头时时传来“竹枝”歌声时, 自然会激起诗人情绪的波动。竹枝词本为巴渝民歌,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含思宛转,优美动人。这歌声表达了人们劳动后轻松愉悦的心情。然而,传入诗人耳中却有另一番情味,正是“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而诗人的这种思乡之悲,“南人”是不会理解的,他们“自从雪里唱新曲,直至三春花尽时。”这三、四句中的“自从”、“直至”四字既点明时间跨度之大,歌唱之久,也充分表明“南人”生活的平静和悠闲。但“北人”的心境并不平静,他怀乡思归,忧国忧民,盼望着重回京师再展雄图,再谱新曲。这首诗托物言情,情思含蓄,寄慨深远,寄寓着诗人卓然不群的品格和昂扬奋进的思想情怀。
总之《踏歌词》运用俚歌俗调的形式,绘真景、抒真情,“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天然的风韵。其清新活泼、自然流转的风格,脱尽了文人之习,于“元和间诚可以独步”,体现出诗人在文学创作上对审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大胆的革新精神。
上一篇:袁桷《越船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下一篇:沈辽《踏盘曲》原文|翻译|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