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锡《邯郸少年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唐]郑锡
霞鞍金口镏,豹袖紫貂裘。家住丛台下,门前漳水流。唤人呈楚舞,借客试吴钩。见说秦兵至,甘心赴国仇。
《邯郸少年行》,是由《少年行》衍变出来的乐府诗题,有五言、七言两种体式,《乐府诗集》把它归入《杂曲歌辞》之中。唐代郑锡的这首《邯郸少年行》是一首咏史诗,借歌咏战国时代赵国人民抗击暴秦入侵的史实,来反映当时唐代的现实。它以雄浑壮美的笔触,生动地表现了邯郸青少年豪爽雄健、洒脱不羁的勇武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他们“甘心赴国仇”的爱国精神。
“霞鞍金口镏,豹袖紫貂裘。”这两句从坐骑和穿戴两个方面,刻划出邯郸少年的飒爽雄姿。“霞鞍”,装饰艳丽如同霞彩一般的障泥、马鞍。“金口镏”,用黄金做的口嚼子。那邯郸少年身穿配有豹皮袖子的紫貂皮袍子,骑着配有装饰艳丽的马鞍和金光闪闪的马笼头的骏马,看上去是那样的富丽堂皇、雄姿英发。这里是用特写的手法,描摹出主人公的勇武形象。这样的开头显得突兀有力、先声夺人,一开始就给人以强烈、深刻的印象。同一向被人称道的曹植《白马篇》的开头“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相比,虽然一个写静态,一个写动态,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家住丛台下,门前漳水流。”这两句写主人公的家庭住址,紧紧扣上了诗题中的“邯郸”二字“丛台”,是战国时赵国修筑的高台,位于邯郸城内,因为是数台连聚,因此叫丛台。“漳水”,是卫河的支流,源出山西东南山区,流经河北、河南边境,至大名入卫河。 “丛台”和“漳水”是邯郸最有代表性、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诗人们往往用它们作为邯郸的象征。
“唤人呈楚舞,借客试吴钩”二句,写邯郸少年的洒脱生活。“呈”,呈现,这里是表演的意思。“楚舞”,楚地歌舞,这里泛指歌舞。“吴钩”,古代吴地所造的一种弯形的刀,这里泛指锋利的刀剑。那些邯郸少年有时欣赏歌舞,有时请人试演刀剑。这反映了邯郸少年洒脱不羁的生活情趣和嗜武好斗的性格特征。
“见说秦兵至,甘心赴国仇。”那些邯郸少年只要一听说敌国前来侵犯,就心甘情愿地奔赴抗敌前线,为保卫祖国奋勇作战,以解救祖国的危难。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燕赵儿女是有悠久的爱国传统的。我们可以设想,这些平时就嗜武好勇,又是“甘心赴国仇”的邯郸少年,一旦到了抗敌前线,必然会奋力拼杀,不怕牺牲,战斗力一定是很强的。
如果仔细研究、品味一下郑锡的这首《邯郸少年行》,我们就会发现,它在立意上和谋篇布局上都明显地受到了曹植《白马篇》的影响。从立意上看,两篇都热情地赞扬了北方青少年的忠勇爱国精神。从谋篇布局上看, 《白马篇》全诗分为四层,先写“幽并游侠儿”跨马奔向北部边疆的雄姿,接着写他们骑射技术的高超,再写战场上的勇敢拼杀,最后赞扬他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献身精神。 《邯郸少年行》虽仅短短八句,但也明显地分为四层,而且各层次的基本内容和安排顺序,也跟《白马篇》大同小异。正是因为这首诗在立意、谋篇上没有脱出《白马篇》的窠臼,缺乏独创性,这就大大削弱了它的思想和艺术价值,降低了它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尽管如此,也不能完全否认这首诗的存在价值。它的主题是积极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在艺术形式上,也有其一定的特色。它格调高昂,感情饱满,气势雄健,语言壮美,层次清晰,血脉贯通,具有鲜明的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形式和内容基本上是统一的。在众多的文人乐府诗中,仍不失为一篇较好的作品。
上一篇:张华《轻薄篇》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下一篇:赵元《邻妇哭》原文|翻译|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