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关山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唐]张籍
秋月朗朗关山上,山中行人马蹄响。关山秋来雨雪多,行人见月唱边歌。海边漠漠天气白,胡儿夜度黄龙碛。军中探骑暮出城,伏兵暗处低旌戟。溪水连地霜草平,野驼寻水碛中鸣。陇头风急雁不下,沙场苦战多流星。可怜万国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
张籍的乐府诗,集中概括,含义深邃而又绝少议论。他善于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经过筛选加工,使之高度凝炼浓缩在简短的篇幅之中。在名家辈出、百花争艳的中唐诗坛,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精悍警策,简朴深厚的独特风格。 《关山月》很能代表它的诗歌本色。
《关山月》属乐府《横吹曲辞》。常用以描写征人思妇怨离伤别的感情。张籍这首诗,写边塞将士艰苦的战争生活,雄壮悲凉,感人至深。
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南朝到唐代诗人写《关山月》的诗二十多首,开头大体相同,都先点出“关山”和“月”的题目。然而首二句多为静景。张籍下笔不凡,巧用叠字“朗朗”,描绘出秋月明亮、天高地远的边关夜景。 而边塞的夜晚并不宁静,山上传来阵阵马蹄声,戍边的将士们正在紧张行军。以静衬动,烘托出边塞月夜特有的紧张战斗气氛。
三四句,运用简炼的语言,描写边塞凄寒的环境。边地气候寒冷,当内地还是秋高气爽的时候,这里已经是雪花飘扬,千里万里一片冰天雪地。行人望着皎洁的月光,浮想联翩,望故乡路远山高,思念亲人,何日能团聚;遥想亲人此时也正思念自己,而自身能否生还尚未得知,于是戍边的将士们唱起塞外悲凉的歌曲。悲歌中一定充满着他们思念家乡、思念情人的感情。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往下四句,诗人用冷峻的笔法,描写紧张的战争场面。“海边”,指塞外沙漠。黄龙,即龙城,故地在今辽宁朝阳。茫茫无边的沙漠,秋高月冷,多么荒凉。胡兵穿过龙城一带的沙漠,偷袭我军。边塞的将士早有预防,派侦察的骑兵乘夜出城了解敌情。部队埋伏在隐蔽的地方,无声无息,将战旗,武器都放在地上,等待着胡兵的出现,这必然有一番惊心动魄的鏖战。
按照一般的写法,接下去,会具体描写双方交战的情况。然而,诗人略此不写,大处落笔,紧紧围绕主题,进一步展现将士们艰辛苦难的战争生活。无边无际的沙海,望不到一片绿洲,更难找到一条溪水。纵有稀少的溪水都潜流在已经挂着寒霜的茫茫秋草之中。耐渴的野驼难以忍受缺水的煎熬,找不到溪水,在沙漠中鸣叫。士兵们日常生活的艰难可以想象。边塞的秋风猛烈,大雁难以飞下。然而,在这凄冷的月夜,地上响着刺骨的寒风,天空飘逝着流星,将士们在沙场上拼命厮杀。全诗至此,经过层层渲染,已将边塞艰苦的战争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于是,诗人点出“沙场苦战”的主旨,显得深刻有力,笔酣墨饱。结尾二句,劲健挺拔,通过对战争全面的历史的思索以后,诗人感叹地写道:在无数的边塞,年年发生战争,有多少士卒丧失了生命。他们的尸骨抛在塞外,年深日久累累白骨上现在已生长着一片又一片秋草。字里行间充溢着对无休止的战争的愤慨,对边塞士卒的深切同情。全诗至此,戛然而止,没有任何个人的议论。
统观全诗,诗人紧紧围绕主题,舍弃了故事情节的具体描绘,而侧重于对边地生活感受的表现,诗人运用夜晚的行军、凄寒的气候、悲凉的边歌、夜晚紧张的战争、野驼凄厉的鸣叫、边地凛冽的寒风、战骨堆上丛生的秋草等一系列典型画面,从各个角度来展示主题,诗意层层深入,简洁深厚,毫不枝蔓。
张籍的乐府采用七言歌行体,篇幅不长而又擅长配合诗的内容换韵,给人以情调起伏变化的急管繁弦之感。这首诗首二句创造紧张的边塞气氛,用悠扬响亮的上声韵脚,恰到好处。三四句气势稍平缓,用平声韵。中间四句,描写紧张的战争场景,配合短促的入声韵,扣人心弦。 “溪水”四句,又用平声韵,展示悲凉壮阔的战争生活图画,显得气势雄壮。结尾两句,运用重笔,同时又配合“道”、“草”两个高昂的上声韵,表示对士卒的同情和战争的愤慨,意蕴深厚,震撼人心。变化多端的声调,很好地表达了深刻的内容。
王安石说张籍的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读张籍古乐府》)的确是中的之言。这首诗的语言简洁生动,然而恰是锤炼精工的妙笔 如“溪水”二句,仿佛随口道出,然观察入微,不直接展示边塞士卒的缺水忍渴,而是透过一层,侧面着笔,运用野驼的鸣叫来暗示,耐人寻味。结尾二句,更是片言可以明百意之笔,凝注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深厚的感情。
上一篇:祝德麟《关吏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下一篇: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