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炎《冬雪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宋]王炎
甲寅岁,虽小稔,县官和籴,米价遂增。两日雨雪,市中贫民有无炊烟者,难籴反甚于去年之凶歉,父老辈遂具公牍赴诉于庭,因成《冬雪行》一篇,其辞如古乐府,其文则主文谲谏,言之可以无罪者也。
拥衾展转夜不眠,细数更筹知苦寒。角声未动纸窗白,儿曹报我雪满檐。王妃剪水出天巧,飞花万点争清妍。朱门贵人对之笑,初见一白来丰年。金罂玉爵扶春笋,饮罢敲冰煮新茗。绣帏中有红麒麟,轻暖胜春尚嫌冷。穷巷人家真可怜,典衣籴米无炊烟。江头津吏日来报,往往上流无米船。县官要籴十万斛,天上符移星火速。去年秋旱粜陈腐,今年秋熟米如玉。且顾扶桑枝上红, 日毂东来却滕六。今年冬雪民已臞,明月春雪民更饥。九关有路虎豹守,欲语不敢空长吁!
《冬雪行》从古乐府《子夜歌·冬歌》变化而来。南宋光宗甲寅(1194年)冬,其时,王炎为湖州知府,州内连降大雪,贫民断炊,父老赴州府告状。王炎身为知府,受理此案,百感交集,遂成此诗。诗中表达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富人的憎恶,鞭挞了贪官污吏,是一首愤世嫉俗的新乐府诗。
封建时代,站在朝庭的对立面替百姓说话是危险的,因而诗人在“序”中特意化用《诗大序》:“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古训,隐约其辞,使明主自悟。由此看来,作者写这首诗是有顾虑的。透过诗中描写的现实,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其深刻的寓意。
深知官场内幕的王炎,为了使诗具有说服力,免遭毁谤朝庭之诬和杜撰之嫌,便以第一人称开头。写自己冬夜躺在床上,紧裹被子,翻来复去睡不着觉,这正是“夜不眠”的形象描写。起床之后无事可做,下意识地数着计时报更的竹签,以此忍受着冬夜的“苦寒”。由此直接引出大雪降临。天亮的角声未响,纸窗却已发白, 子侄们告诉我原来早已雪满房檐,大地皆白。如此写来,直接,真实,开篇点题。从而告诉皇上这是自己亲身经历,不容置疑。提醒皇上,官既如此,民将奈何!扩展开去,触角已伸向官场和民生的领域。
接着,诗人集中描写雪景:大雪纷飞,六角形的花瓣巧夺天工,飘洒而下;它们象万点飞花,互竞清丽华美。这是诗人的有意安排:以实录冬景造成的灾难,说明并非有意归罪朝庭。其实只要看看作者笔下描写的冬雪中两种不同生活的人便一清二楚。那些豪族权贵们笑迎雪兆丰年,围炉饮酒,美女助兴,敲冰煮茶,附庸风雅。甚至睡在盖着红麒麟锦被的绣花帏帐里,轻暖胜春犹嫌寒冷,还不满足。而“穷巷小家”,拿着典当衣服的钱,也买不到下锅的米。等待吧,上游又无米船到来。即使到来,县官又要假传圣旨,诡称皇上十万火急,要买百万斗。其实,它们是为了囤积居奇,待机出售,赚取大钱,哪里有穷人的份儿?去年秋天大旱,尚有腐烂大米出售,今年秋季丰收反而米贵如玉,贫富悬殊,一目了然。由于种种原因,诗人矛头不敢上指,只能在县官身上迥旋,旁敲侧击,启发读者去联想。
“且顾”四句,诗人在着力描写冬雪天两种鲜明的贫富生活之后,又面对冬雪初晴,太阳从神话传说中的扶桑树下升起,已染红树枝。它辞别雪神“滕六”,驾着马车,从东方滚来。雪住天晴,达官贵人雅兴未减,而平民百姓却要为生存发愁。今年冬雪,已使穷人皮包骨、瘦如柴;明年春雪人更饥。如若冬雪、春雪、冬雪、春雪……长此下去,人民岂不要转死沟壑!
最后两句,诗人又以“虎豹当路”为喻,写出权奸当政,遮蔽明主,使身为州官的诗人,欲谏不能,只有在那里白白长叹而已。诗歌至此嘎然而止,其中真谛,使其自悟。王炎忠君爱国,对劳苦大众有恻隐之心,这种多角形的复杂心理,反映到诗里不得不以“商女不知亡国恨”式的哀叹来自我排遣了。
全诗的构思特殊,它是为“主文谲谏”服务的。为了达到规劝的目的,采取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方法,似柔而刚,声东击西。吐了怨气,骂了昏官,又用暗枪戳了一下“至尊”,却又不露半点破绽。可谓如愿以偿地完成了一份内含丰富的艺术品。
上一篇:陆游《农家叹》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下一篇:于谦《出塞》原文|翻译|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