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豫《壮士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清]王豫
前有一尊酒,高歌送壮士。壮士起致辞,男儿重伦理。安用盈尊酒,一诺要生死。落日惨夷门,悲风咽易水。长剑四五动,灯光为之紫。挥杯语壮士,豪侠殊无比。有勇贵知方,捐躯徒死耳。及今川楚间,小丑尚转徙。请从霍骠姚,立功垂青史。
司马迁有一段名言说: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汉书·司马迁传》)但各个历史时期对这段话的理解和赋予的含义却是不同的。这首五言歌行也是谈的生死问题,作者的立场观点却是为了维护清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代表着清中叶封建文人典型的生死观,有着明显的时代特色。诗的大意是这样的:
开头两句直切题目,诗人说,我举起面前的一杯酒,引吭高歌为壮士送行。这两句可看作第一段,从叙述引起,以下八句可看作第二段, “壮士起致辞”是承上启下,接着写出致辞的内容。壮士说,男子汉大丈夫为人处世,最重道德义气,为了道义要言必信行必果,忠诚的实行诺言,抗暴扶弱舍身仗义,生死都能置之度外,用不着满斟杯酒为我送行。这几句表现了壮士的生死观,接着引用了历史上两件悲壮的送别故事。 “落日惨夷门”指战国时信陵君窃符救赵,侯赢在大梁夷门为之送行,为了报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侯生出谋划策然后北向自刎。 “悲风咽易水”指战国末燕太子丹在易水上为荆轲送行,西去刺杀秦王赢政,荆轲慷慨悲歌一去不复返。这两件事俱载《史记》,都是为义气而以死相报。从诗意上引申“一诺要生死”之句,借古代壮士“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赵士之厄困”的豪侠行为,抒发了壮士的理想抱负。以下二句描写壮士挥动长剑,寒气逼人,灯光为之变色,从人物动作上进一步刻划不顾生死的好勇尚武精神。这一段从语言行动上,突出描写了壮士为义气重然诺轻生死的雄姿豪采,但作者的本意并不是歌颂这种精神,只是为下文作铺垫衬托。
从“挥杯语壮士”以下可看作第三段,诗人用回答的口气说,壮士所论真是慷慨激昂,像侯生、荆轲这样的豪侠,气慨无与伦比,但是有这种勇气还不足贵,关键是要明白自己为什么去死,应该追求大义认准方向,不可徒自轻生白白送死。 “知方”意为知道方向明白道义。那么诗人心目中生死之道的标准是什么呢? “至今川楚间,小丑尚转徙。”川、楚指四川、湖北一带,“小丑”指小人之类,“转徙”是转移流动,这两句话指的是清中期嘉庆年间爆发的川楚流民大起义。那时四川、湖北、河南、江西等地的雇农、棚民、失业水手,不堪忍受地主的盘剥欺压和官府的敲诈勒索,集中在川楚交界的深山老林,在白莲教的倡导下,提出“清朝已尽, 日月复来属大明”的口号,在四川枝江、宜都发动了反抗清朝残暴统治的武装起义,转战湖北、河南、陕西,一度逼近西安,使清廷十分惊恐。当时就有官员上疏说:“今者楚、蜀之民,聚徒结众,陆梁一隅。始则惑于白莲、天主、八卦等教,欲以求福。……滋扰数省,首尾三年,所烧村镇愈多,则无家可归之人附丽益众。”(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十)诗人将川楚流民斥为“小丑”,把抗清起义的武装斗争视为无义,说他们不知道生死的道义和方向,所以结尾二句说:真正的壮士应该追随像汉代霍去病那样的大将,为朝廷立功名垂青史。骠姚是汉代武将官职名,霍去病曾任票姚校尉、骠骑将军。全诗至此才揭示出思想主题,即像侯生、荆轲那样抗暴赴难仗义舍身的举动是不足取的,不要以这样的豪侠意气来反抗朝廷沦为流寇,要认清方向,归顺官府,以图建功立业,当时清廷最高统治者嘉庆皇帝曾连下谕旨,说:“自教匪滋事以来,三载有余,辗转奔逃,沿及川、陕、楚、豫等省,迄今尚未蒇事。……如有自贼中投出者,不但胁从罔治,即为首者,亦当施浩荡之恩,概予赦宥。”(《仁宗实录》卷四十九)并明白晓谕: “不妨剿抚兼施,以期解散贼党。”(《仁宗实录》卷三十八)川楚流民大起义的首领,多是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的豪杰之士,“剿之不畏,抚之不来。”在巴山楚水间与清军进行了长期的殊死斗争,那么写在此时的这首《壮士行》,正起着劝诱和招抚的政治作用,其思想主题是应该批判的。
上一篇:刘因《塞翁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下一篇:王恽《大雹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