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浣花女》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宋]陆游
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当户夜织声咿哑,地炉豆秸煎土茶。长成嫁于东西家,柴门相对不上车。青裾竹笥何所嗟,插髻烨烨牵牛花。城中妖姝脸如霞,争嫁官人慕高华。青骊一出天之涯,年年伤春抱琵琶。
这首七言歌行,是陆游在成都时的作品,写于淳熙四年(一一七七年)六七月间。诗人从一一七○年六月入蜀到写此诗的七年之中,曾在成都西门外笮桥寓居过一段时间,他时有置官闲散、漫步村野,与农民有所接触,写了几首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诗章,《浣花女》(亦题作《浣溪女》)就是其中的一首。本诗记写了离笮桥不远的浣花溪(濯锦江)畔姑娘们的片断生活,反映了他对农村生活的一点真切感受。
全诗共有三层,每层四句。
第一层,写浣花女的劳动生活。“江头女儿双髻丫”,作者以赞美的语气点出了浣花女生活的环境和人物年龄特征。 “双髻丫”,是小姑娘梳扎的两个发辫。这里在江景的映衬下,通过对其发型样式的勾画,突显出姑娘们的艳美形象和天真活泼、俊俏而稍稚气的性格,这一以虚满实的艺术手法,似乎源于《诗经》的“鬒发如云” (《君子偕老》)和“髧彼两髦”(《柏舟》)成熟于《陌上桑》的“头上倭堕髻”。用这种手法描绘出的人物形象,有着品尝不尽的韵味,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尽去想象人物的艳美。接着,诗人选取了浣花女常随阿母从事桑麻,夜夜当户织和地炉煎土茶三件劳动,加以具体而形象的叙述,突出了她们繁重而辛劳的生活,她们酷爱劳动的美德,自自然然地表现了出来。织布的咿哑声和豆秸燃烧的噼啪声,更渲染出农村小舍的生活气氛,给人以亲切感。
第二层,写浣花姑娘择婿从嫁的情况。由于她们从小就养成了纯朴美善的思想,长大后对于婚姻的态度也十分端正。她们就左邻右舍选择那清贫苦寒的庄户人家的小伙子。这样的夫婿,是她们最了解的人,和自己一样热爱劳动,吃苦能干。由于她们有着正确的恋爱观,所以,在婚嫁时,不讲排场,一切从简办理。她们既不坐彩车,也不要华贵的嫁妆,只是一些极为微薄的青布裙子和竹制的衣箱,头上插着光彩奕奕的牵牛花。对此,她们不仅不感到寒酸,反而觉得很满意很幸福。这里并没有明写她们对这样婚姻的态度,只是客观地写了她们选择配偶的标准和从嫁的形式以及衣着打扮,即可看出她们乐于过这清贫与朴素的生活, “插髻烨烨牵牛花”这句引人注目的描写,透露出她们对这样的婚姻生活的喜悦心情,不难想象他们婚后也定能过着互敬互爱、共同劳动、勤俭持家的美满幸福生活。这是因为他们在共同的经济地位和共同的命运中建立起了共同的感情,所以,这种情爱是永久的高尚的,也是最美满的。
第三层,写城市女子婚嫁的情景。诗人写城市女子婚嫁,是为了反衬农村姑娘在婚嫁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美德和婚后生活的幸福。诗中写道,城市姑娘终日不从事劳动,涂脂抹粉,脸如朝霞,攀结高贵,嫁于官家,企图享受荣华富贵。可是,婚后那些达官贵人不重爱情,骑着高头大马远游天涯,她们只落个“年年伤春抱琵琶”,隐忍着空床难独守的伤痛。她们以色事他人而终成万年愁的可悲下场是咎由自取。这一描写,恰好反衬出庄户人家女儿的高贵品德和美好心灵,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城市两种截然不同的婚嫁风尚的鲜明态度,赞美与批判之意十分清楚。
这是一首画面清新、生活气息浓烈的佳诗。诗人在选取材料构制画面时,似乎是纯客观的,但诗中却洋溢着强烈而鲜明的感情色彩,这说明诗人对所写人物和事件有着真切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其真挚感情已渗透于所写对象之中了,诗中的艺术形象既是社会的真实,也是他真情实感的外化。
精巧的艺术构思。诗的前八句和后四句皆可独立成篇,而诗人把两个似乎不相关联的画面组接起来,从形式到内容上构成了一幅形象鲜明的画面,扩大了诗歌反映社会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在强烈的对比下,显现出农村姑娘的勤劳、美善、纯朴的思想品德和容貌的艳丽,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态度,进而诱发读者对美与丑的认识:纯真、朴素、勤劳是美的;不从事劳动、贪图富贵、以色事人是丑的。
上一篇:刘仪恕《流民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下一篇:尤袤《淮民谣》原文|翻译|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