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桢《盐商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元]杨维桢
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人生不愿万金宅,但愿盐商千料舶。大农课盐析秋毫,凡民不敢争锥刀。盐商本是贱家子,独与王家埒富豪。亭丁焦头烧海榷,盐商洗手筹运握。入席一囊三百斤,漕津牛马千蹄角。司纲改法开新河,盐商添刀莫谁何。大艘钲鼓顺流下,检制孰敢悬官铊。吁嗟海王不爱宝,夷吾䇲之成伯道。如何后世严立法,只与盐商成富媪。鲁中绮,蜀中罗,以盐起家数不多。只今谁补货殖传,绮罗往往甲州县。
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我国的盐业历史悠久。古代盐制复杂,制盐和销盐方式多种。元代实行的是以“引制”形式的专卖制。这种制度简称为民制官收、官卖商运。本诗的作者杨维桢曾做过元代的盐官。这首乐府诗,通过对元代盐商贩运活动的描述,再现了当时盐商勾结官僚盘剥致富的情景,讽喻了唯利是图的盐商,揭露出元代盐法的极端不合理。
在开头的四句诗中, “万户”为元代的一种地方官职,诗中以此泛指元代的各种高官。 “淮西”泛指今苏北沿海地区,历史上属两淮盐区,产盐最丰,有“独当天下之半”之称。 “料”为古代计算物价的量词。 “千料舶”指能装载千包的大船。头四句诗是说,到淮西贩盐年取的暴利胜于做官封侯,拥有能装载千包食盐的大船胜过据有富丽堂皇的府邸。人们为何有此奢望呢?诗人接着写道:“大农课盐折秋毫,凡民不敢争锥刀。盐商本是贱家子,独与王家埒富家。”“大农”,汉有大农令,武帝时大盐商东郭咸阳曾做过大农丞。诗中借指元代掌管课盐的都转运盐使。 “析秋毫”比喻计算很精细。 “争锥刀”喻争微细之利。这四句诗说,官吏收盐征税,计算很精细,一丝一毫都不放过。对自己的劳动成果盐民连微细之利也得不到。而唯独出身卑微的盐商,其财物之丰饶、权势之大可与东晋王家相比。这四句诗两相对照,盐民的穷困,盐商的殷富,一清二楚。人们之所以不愿高官厚禄,而愿做贩盐的商人,贩盐能牟取暴利才是原因所在。 “亭丁焦头烧海榷,盐商洗手筹运握。”“亭丁”即盐户,“榷”即专利, “烧海榷”指专利煮盐, “洗手”喻不劳动。 “筹运握”喻盐商盘算如何牟利。在无遮无盖的海滩上,烈日晒,海风吹,整日烟熏火烤,盐民一个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头发焦黄面容憔悴。“焦头烧海榷”准确形象地描绘了盐民制盐的艰辛。而盐商却舒舒服服地盘算牟取盐利。他们把盐民烧制的盐装入席袋,用大批的牛马运至漕运渡口贩到外地。正是, “入席一囊三百斤,漕津牛马千蹄角。”
“司纲改法开新河,盐商添力莫谁何。”“司纲”即管理纲运的官。“司纲”句是说管理全国盐运的大臣改变了盐运的办法,开辟了新的河道。一二九三年大臣郝彬改革了盐纲办法,建立六大盐仓,盐场盐入仓,盐商每年初向转运使买券,凭券至仓领盐贩卖。 “盐商”句是说盐商依仗官府势力,盐船畅通无阻。 “大艘钲鼓顺流下,检制孰敢悬官砣。”“检制”指一三○○年元代在各都转运使下的重要口岸设有检校所,检查盐商杜绝走私。那么检校所对盐商是否有约束力呢?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盐商的大船敲锣打鼓顺流而下,检校所谁敢叫盐商过秤检查呢?这四句诗形象地写出了盐商耀武杨威不可一世的举动。“吁嗟海王不爱宝,夷吾荚之成伯道。如何后世严立法,只与盐商成富媪。”“海王”指用海水生利以成王业。 “夷吾”是齐相管仲的字。“荚”是计谋、策划。 “伯道”即霸业。 “富媪”是地神的美称。这四句诗说,当初齐恒公不重视盐业,是管仲制订了治盐的政策,通货积财,使齐国大富,帮助齐恒公成就了霸业。为什么后世却立下如此苛刻的盐法,只让盐商成了安定天下的地神呢?这后两句诗虽是诘问的语气,但指责之意已含其中。诗人是借用历史以讽刺元代无贤相,政治腐败,政策混乱。 “鲁中绮,蜀中罗,以盐起家数不多。”“鲁”即今山东,盛产海盐。 “蜀”即今四州,产井盐。 “绮、罗”泛指鲁、蜀两地的丝织品。秦汉时鲁的丝织品就很著名,三国时蜀地的蜀锦也行销甚远。这两句诗说,自古以来鲁、蜀两地以产绮、罗著称,经营盐业发家的为数不多。因为盐业为国家专利,人们只能依仗生产、贸易绮罗而致富。诗的最后,诗人借题发出了议论。“只今谁补贷殖传,绮罗往往甲州县。”《史记》立有《货殖传》以表彰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商贾。诗人说,如果补写《货殖传》应该把经营绮罗有利农桑的商人置于首位,而不宜写那些与国与民争利的盐商。最后两句诗人明确表示对元代盐法的褒贬之意。
诗人为了更好地抒发内心的感慨,在诗中多处运用对比。如开头四句诗,将盐商与官吏作对比,从而反映出盐商的盐利之大。从“大农课盐析秋毫,”到”“漕津牛马千蹄角。”将盐商与盐民作了对比,反映出盐民制盐的艰辛和遭受剥削的沉重,对比之下显示出盐商的安逸、自在。从“吁嗟海王不爱宝,”到“只与盐商成富媪。”是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从而揭示出元代盐法的不合理。
上一篇:曹植《白马篇》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下一篇:《相逢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