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逢《银瓶娘子辞并序》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元]王逢
娘子,宋岳鄂王女。闻父被收,负银瓶投井死。祠今在浙西宪司之左。逢感其节孝,敬为之辞。
苍梧月落乌号霜,寒泉幽凝金井床。绮疏光流大星白,梦惊万里长城亡。女郎报父收囹圄,匍匐将身赎无所。官家圣明如汉主,妾心愧死缇萦女。井临交衢下通海,海枯衢迁井不改。银瓶同沈意有在,万岁千春露神采。魂今归来风冷然,思陵无树容啼鹃。先生墓木西湖边。
王逢本元遗民,“元亡后”,“不忘故主,每形于诗歌”。《四库全书总目》说:“(逢)集中载宋元之际忠孝节义之事甚备,每作小序以标其崖略……盖尽其微义所寓也”。此诗即以其一。
小序介绍了作诗之由,宋岳鄂王,即岳飞。关于银瓶娘子之说,清俞樾《曲园杂纂·银瓶征》引《嘉兴府志》云:“银瓶,为父所赐,女欲叩阙,逻卒守门不得达。自父被难,日夕悲恸,遂抱银瓶投井死,年十三。”封建时代以君臣比父子,银瓶娘子为父殉节尽孝,当然会引起这个“不忘故主”、为元守节的王逢的共鸣,故“感其节孝,敬为之辞”。
诗人一开始就用浪漫主义的笔调,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把读者引入一个想象的特定的历史境界之中。这是宋高宗时岳飞被囚的一个深夜,即银瓶娘子为父殉节的那个凄凉悲哀的暮秋深夜:月亮已经隐去,深绿色的梧桐树上,一只夜乌忍奈不了这深夜冷霜的侵袭在悲鸣哀号,雕着金色花纹的井栏围着一眼幽井,井底的寒泉在这死寂的夜间已经凝结(这就是银瓶娘子殉节之井)。一颗流星划破夜空,绝望的白光透过雕花的窗户,正好照着一位刚从噩梦中惊醒的女郎:他的父亲,一位忠心报国,勇冠三军,被国家和民族倚为万里长城的英雄,被杀身亡了,这是噩梦还是现实?
前四句诗所展示的这个意境,本是诗人想象的产物,但虚景实写,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首句“苍梧月落乌号霜”,可与张继《枫桥夜泊》诗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对读。张继言“乌啼”,而王逢则谓“乌号”,一字之差,其感情色彩有浓淡之别;张继描写“乌啼”、“霜满天”两种秋夜景物,二者没有什么内在联系,而王逢则言“乌号霜”,乌因霜寒而号,两种景物则变为因果关系,这样一变就突出了诗中凄冷孤寂的气氛;张继写“乌啼”是耳闻,诗中为虚写;而王逢写“乌号”,不仅是耳闻,还是目睹。诗多增“苍梧”一物, “乌号”由虚变为实。而且以“苍”形容“梧”,给本来就充满强烈感情的画面,又浓抹一笔。张诗与羁旅游子的淡淡乡愁相配合,写得清幽空灵;而王逢诗则呈现出凄幽哀艳的风格特点。
“女郎报父收图圄”以下四句是诗的第二层,写银瓶娘子殉节投井之因。父亲以“莫须有”的罪名收进监狱,女儿为报父恩竭尽全力,想以身赎回父亲,但赎身无所。“匍匐”,作尽力解。“官家圣明”二句,是女郎自语自责之辞。 “官家”,指宋高宗; “汉主”,指汉文帝。 “缇萦”,西汉太仓令淳于意少女。文帝时,淳于意有罪被逮,缇萦随父入长安,上书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罪,文帝怜悲其意,为除肉刑,父亲得救。这两句诗是说,今日圣明的皇帝就象汉文帝一样,而我却不能象缇萦那样赎父出狱,真让人惭愧欲死!实是正话反说,意在指责“官家”的昏聩。“匍匐”句,高度概括了“女郎”救父的经过。 “官家圣明”二句,则展示了“女郎”救父不得的复杂内心矛盾。这三句又是“女郎”投井的原因。那么诗中为何没写“投井”的场面呢?一则小序已经交待,二则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井临交衢”四句,是诗的第三层,诗人由历史的想象回到眼前的现实,凭吊遗迹,睹物伤情,不免因物斯感。 “井临交衢”,是诗人所见,“下通海”,则是诗人所想象。因交衢不易改迁,海水不会枯竭,它们必将与井同在。但诗人紧接下来写“海枯衢迁井不改”,这是进一层的写法,是说海水就是真的干枯,交衢真的迁移,而井仍然与天地同在,长留人间!为什么呢?“银瓶同沈意有在,万岁千春露神采”。“银瓶”为父所赐, “女郎”因救父不得,乃抱银瓶含恨投此井而死,这井记载着银瓶娘子为父殉节尽孝的英烈事迹,它怎能会改变呢?就是千年万年它也会放射出神异的光彩而感昭后人。
四句诗正面歌颂了银瓶娘子的节孝精神,也正是王逢小序中所云“感其节孝”的“感”的抒发。而诗人抒“感”,则采取了移情于“井”的笔法,以“井”作为倾泻感情的窗口,来借题发挥。
最后三句是第四层。言银瓶娘子英魂归来,展拜父墓,感慨万千。以高宗所葬思陵与父亲先王之墓相比,思陵生前昏庸,无容人之量,害死忠臣,而百年之后,极为冷落,无人为他栽树纪念,连一只啼叫的杜鹃也容不下;而先王之墓被人建在美丽的西湖之滨,墓木葱葱,哀思祭悼之人络绎不绝。诗中暗寓银瓶娘子为父殉节,死得其所之意。
如果说“官家圣明”二句,是银瓶娘子生前自责自叹之词的话,那么“思陵无树”二句则是死后银瓶娘子之魂的自感自慰之词。”“官家圣明”句,是诗人借银瓶娘子之口正话反说,纡徐曲折地表达感情,而“思陵无树”句则是诗人借英魂之口直吐块垒,锋芒直刺高宗皇帝了。岳飞之死,罪在于谁?明高启《吊岳王墓》诗云:“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请上方剑者秦桧,鸟未尽而“自藏弓”者,不正是那个供在高庙埋进思陵的高宗皇帝吗?诗人对于历史的反思,是深刻的。
此诗随着感情的跳荡,展开丰富想象,时古时今,时虚幻时现实,时人间时幽境,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另外,四句换韵不但自然成段,而且顿挫有致。最后以三句作结,一韵到底,有力地配合了诗人诗思的流泻和感情的抒发。
上一篇:陆世仪《钱塘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下一篇:孟郊《长安羁旅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