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都剌《鬻女谣》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元]萨都剌
扬州袅袅红楼女,玉笋银筝响风雨。绣衣貂帽白面郎,七宝雕笼呼翠羽。冷官傲兀苏与黄,提笔鼓吻趋丈场。平生睥睨纨袴习,不入歌舞春风乡。道逢鬻女弃如土,惨淡悲风起天宇。荒村白日逢野狐,破屋黄昏闻啸鬼。闭门爱惜冰雪肤,春风绣出花六铢。人夸颜色重金璧,今日饥饿啼长途。悲啼泪尽黄河干,县官县官何尔颜!金带紫衣郡太守,醉饱不问民食艰。传闻关陕尤可忧,旱荒不独东南州。枯鱼吐沫泽雁叫,嗷嗷待食何时休!汉宫有女出天然,青鸟飞下神书传。芙蓉帐暖春云晓,玉楼梳洗银鱼悬。承恩又上紫云车,那知鬻女长欷歔。愿逢昭代民富腴,儿童拍手歌《康衢》。
《鬻女谣》描写了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天灾人祸、民不聊生、贫富悬殊的情景。一般来讲,这种“重大题材”是比较难以驾驭的。容易写得空泛或干涩,难以生动感人。然而,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萨都剌深深懂得创作的诀窍:任你大海汪洋千里,我只撷取属于我的弱水一瓢。在这首诗中,他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老百姓以出卖自己的亲生女儿来寻求活命的细节种种,通过对这一典型情景的描绘、渲染、对比、挖掘、表现出了现实主义作品感人力量,同时也焕发着诗人人道主义的光彩。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的突出之处是对比手法的运用。诗的开头四句描写了衣着华丽的富家子弟终日歌舞相伴、沉溺相乐的场面:绣衣雕帽的纨绔子弟们时而逗鸟取乐、时而听那些玉指纤纤的杨州歌女拨弦弹筝。接下来诗人自比职位虽低但傲岸不屈的苏轼、黄庭坚,瞧不起富贵人家的恶习,不屑与之为伍。九至十二句,写路上遇到一个个被亲生父母出卖的女孩子,她们象尘土一般被弃之路旁,卑微、可怜、无望。诗人悲从中来,顿感天宇间刮起了惨淡的大风。再看那荒芜的村落里,白天也传出野狐的嚎叫,破壁残垣中,新鬼在黄昏时分哀鸣。纨绔子弟何其乐,贫民百姓何其惨!至此,我们已为诗人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而惊叹。
接下来人进一步展开对比。昔昔日里这些女孩闭门不出,绣花描朵,长得也很美丽,人人夸赞她将来会有个好归宿。谁料到今天会因活不下去,被父母扔在这漫无边际的大路旁,哭哭啼啼,求天无助,求地不灵呢!诗人至此笔锋一转,大声疾呼:这些女子把黄河都哭干了,县官,县官,你有何脸面见她们呢!你瞧那些达官贵人,穿紫袍,佩黄带,酒气熏天,哪管连饭都吃不上的老百姓呢!下面四句写陕西关中一带灾情尤其令人担忧,老百姓缺衣少食,如嗷嗷待食的桔鱼、泽雁一样,这种民无食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这一段是拿花天酒地、无所事事的高官生活与鬻女的悲惨命运作比。
诗人似乎并不满足于对达官贵人及其子弟的怒斥,而是将笔锋指向封建社会的最上层。皇帝们不管“鬻女”的死活,心思何在呢? “汉宫有女出天然,青鸟飞下神书传。”便是回答。 “汉宫”,隐喻元朝廷。原来,后宫的美女天生丽质,皇帝因宠爱她派人下诏命来了。 “芙蓉帐暖春云晓,玉楼梳洗银鱼悬”,极写后妃生活用品的华丽奢侈,“银鱼”,一种昂贵的装饰品。皇帝忙于召见后妃,又有谁知道那路边被弃的女孩正在抽泣呢!诗的最后是对百姓生活富裕与康乐的切切呼唤。
可以看出,本诗的对比是层层递进的。先是富家子弟与鬻女的对比,接着是达官贵人与鬻女的对比,最后隐写了皇帝后妃与鬻女的对比,一个世界,两种命运。一边是花天酒地,艳歌美人,一边是弃之如土,生死由天,这是多么大的贫富悬殊呵!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地球上不只一个世界,实际上的不同,比人们空想的阴阳两界还厉害。”(《鲁迅全集》第6卷第175页)据载,诗人萨都剌虽出身将门,但幼年家境贫寒。成人后几任九至七品小官,为官清正,曾有发廪赈灾、救助难民等政绩。在他的其他诗中,也有对这种阶级对立的揭示。如五古《早发黄河即事》,一方面描写农夫“炊烟动茅屋,秋稻上垅丘。尝新未及试,官租急征求。两河水平堤,夜有盗贼忧”,另一方面描写贵族公子“斗鸡五坊市,酬歌最高楼”。采用对比手法,描写贫富悬殊,可谓震撼人心。
上一篇:陆嵩《鬻儿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下一篇:曹植《鰕䱇篇》原文|翻译|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