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苞《辕马说》原文|注释|赏析
余行塞上①,乘任载之车②,见马之负辕者而感焉。古之车,独辀加衡③,而服④两马;今则一马夹辕而驾,领局于轭⑤,背承乎韅⑥,靳前而靽后⑦。其登阤⑧也,气尽喘汗,而后能引其轮之却⑨也;其下阤也,股蹙蹄攒⑩,而后能抗其辕之伏(11)也。鞭策(12)以劝其登,棰棘(13)以起其陷。乘危而颠(14),折筋绝骨,无所避之。而众马之前导(15),而旁驱者不与焉(16)。其渴饮于溪,脱驾而就槽枥(17),则常在众马之后。
噫! 马之任孰(18)有艰于此者乎?然其德与力,非试之辕下不可辨。其或所服(19)之不称,则虽善御者(20)不能调也。驽蹇者(21)力不能胜,狡愤者(22)易惧而变,有行坦途惊蹶而偾其车者矣(23)。其登也若跛(24),其下也若崩(25),泞旋淖陷(26),常自顿(27)于辕中,而众马皆为掣(28)。呜呼,将车者(29)其慎哉!
(《方苞集》)
注释 ①塞上——边界险要之处。②任载之车——装运货物的车子。任:担负。③独辀加衡——辀(zhou):或名“轩辕”。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 “按大车左右两木直而平者谓之辕,小而居中一木曲而上者谓之辀,故亦曰辕轩,谓其穹隆而高也。”衡:车辕头上的横木。④服——古代大车一车四马,在两辕中间的两匹叫“服”。这里用作动词,作“驾”解。⑤领局于轭——领:颈。局:束、套。轭(e):马具。形状略作“人”形,驾车时套在马的颈部。⑥背承乎韅——承:受。韅(xian):驾具,搭于马背以承车辕的皮带。《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车七百乘,韅靷鞅靽。”注:“在背曰韅,在胸曰靷,在腹曰鞅,在后曰靽。” ⑦靳前而靽后——靳(lin),套在辕马胸部的皮带。靽(ban):套在辕马臀部的皮带。⑧阤(zhi)——山坡。⑨引其轮之却——牵引着车轮不使后退。⑩股蹙蹄攒——大腿收缩,四蹄并拢。蹙(cu):收缩。攒(cuan):聚集。(11)抗其辕之伏——举起向下压的车辕。抗:举。伏:下压。(12)鞭策——马鞭子,这里指鞭挞。(13)棰棘以起其陷——用荆杖打马使之从陷入的泥泞中站起来。棰(chui): 短木棍;棘(ji):荆棘、荆条。棰棘:义同“棰楚”,这里指用木棍、荆条之类打马。(14)乘危而颠——登上高山而坠落下来。危: 高,指高山。(15)前导——在前面带路的。(16)而旁驱者不与焉——意谓在车辕两旁驱驰的马不会有前面所说的“折筋绝骨”的风险。与: 参与,在其中。(17)槽枥(li)——马槽,同义复词。(18)孰——谁、何。(19)所服——担当的任务。(20)善御者——会驾车的人。(21)驽蹇(nu qian)者——能力低下的马。(22)狡愤者——性情暴戾的马。《左传·僖公十五年》载晋庆郑论马语:“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僨兴,外强中干。”杜预注: “狡,戾也。愤,动也。”(23)惊蹶而僨其车——受惊跌倒而使车翻。蹶(jue): 跌倒、颠仆。僨(fen): 翻倒、颠覆。(24)跛(bo)——瘸了腿。(25)崩——倒塌。(26)泞旋淖陷——在泥泞中旋转,在泥沼中陷落。淖(nao): 泥沼。(27)顿——困厄。(28)掣(che)——牵曳。(29)将(jiang)车者——驾车的人。
赏析 这篇杂文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大题小作,小中见大。同时,用形象化的方式阐述事理,让抽象的事理附丽于具体可感的形象之中。作者以辕马为喻,说明宰相之类的朝廷重臣,任重而道远,必须在使用的过程中注意辨识其品德与才力。
作品紧紧抓住“辕马”这个“喻体”从各种角度加以描述,但其“本体”清晰可见——虽然不着一字说明。这是因为,作品在形象的描述中把用人之道这一抽象的事理讲得既全面而又深刻。文章先描述了一匹好辕马的“力”与“德”: 上坡能牵引车轮向前转动,下坡能举起车辕不致下落。驾车的人,“鞭策以劝其登,棰棘以起其陷”,可谓得心应手。作为一匹辕马,“乘危而颠,折筋绝骨” ,难以避免,“而旁驱者不与焉”。它不仅担着极大的风险,“其渴饮于溪,脱驾而就槽枥,则常在众马之后”,具有先人后己的品格。接着从反面衬托: “驽蹇者力不能胜,狡愤者易惧而变”。让这些无德无才的马驾辕,即使在“坦途”中也往往惊惧跌倒以至翻车; 上坡象瘸了腿,下坡如山崩塌,“泞旋淖陷,常自顿于辕中”。如以这种马承担驾辕的重任,不仅本身遭难,而且“众马皆为掣”,“善御者不能调也”。
作者所以写这篇《辕马说》,开头就说明,因“见马之负辕者而感焉”;结尾又感叹: “呜呼,将车者其慎哉! ”从具体可感的形象中,读者自然会感到,作者剀切地规劝统治者: 施政用人,务必审慎行事。委任不当,即使善操统治之术,也无法予以调度,这对国家、人民,乃至其本人都是十分有害的。
上一篇:方孝孺《越巫》原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李广田《这种虫》原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