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欧阳厚均
为山九仞,毋息尔肩。
掘井九仞,必及于泉。
慎终如始,久且益坚。
泰山之溜,虽石可穿。
这是欧阳厚均为其弟子所作的又一首“劝学”诗。本诗以广博的引喻、复沓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在求知治学的过程中,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终能到达水滴石穿的境界,具有哲理意味。
“为山九仞,毋息尔肩”是说要堆成九仞高山,就别歇息你的肩膀去坚持不辍地挑土。“仞”,古时八尺或七尺为一“仞”。“九”非确指,而是约数,泛指其高。这一句化用了《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之意,意谓如果“歇息尔肩”,就会导致功亏一篑的结果;只有坚持不断,“毋息尔肩”,才能“为山九仞”。“毋息”二字,是作为师长的作者对其及门诸子的谆谆教诲,其中蕴含着作者的虔虔之诚和殷殷之望。诗歌以下诸联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反复申述了第一联所传达出来的核心意蕴。“掘井九仞,必及于泉”,作者的视点从地上转入地下、从仰视转入俯视,以掘井为喻,重申持之以恒、必能成功。与第一联相比,本联的侧重点又与之有所不同。第一联重在说明要实现崇高的目标(“为山九仞”),需要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努力(“毋息尔肩”);而第二联的重点则在说明只要持之以恒、多下苦功(“掘井九仞”),就必然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必及于泉”)。“九仞”在第一联中用喻目标之高,而在第二联中则喻用力之深。将这两联综合起来理解,就是:为了实现远大的目标,必须持之以恒地努力;而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就必然能够实现远大的目标。这样,持之以恒的努力就成了实现远大目标的充分必要条件。作者对这二者关系的理解是辩证的,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的固有联系,富有哲理意义。第三联“慎终如始,久且益坚”引用成语,直接议论,再次强调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必须进行持久不懈的努力。“慎终如始”语出《书·太甲下》:“无安厥位,惟危,慎终于始。”卢谌《赠刘琨》诗中亦有“温温恭人,慎终如初”之句。“慎终”本指一开始就考虑到后果,因而谨慎从事;这里转指在开始时就确立自己的目标,从而勤谨学习,始终如一地努力追求。“久且益坚”化用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穷且益坚”,是说“慎终如始”必须持久不断,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这种“慎终如始”的意志磨炼得更加坚决。有了这样的坚韧不拔的意志,有了这样的坚持不懈的追求,最后的目标是一定会实现的。诗歌最后两句以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这一道理。“溜”读如“六”,指水流;如元代袁桷《栾河》诗有“维时雨新过,急溜槽床注”之句。“泰山之溜,虽石可穿”是说泰山上的水流绵绵不绝、源源不断地冲下,就是石头也能穿透,亦即成语“滴水穿石”之意。它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能够成功,自己最初确定的目标也一定能够实现。
总之,全诗以譬喻与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反复申说了求学治学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终能水滴石穿的道理,它反映了事物内部的固有联系和规律,对于莘莘学子无疑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和积极的策励作用。不但如此,它所力倡的“慎终如始”、“毋息尔肩”的韧性进取精神,对于所有欲成大事业者都具有启迪作用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扎扎实实地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地加以努力,方能积硅步而致千里,汇溪流而成大海。这就是本诗更具普遍性的哲理意义之所在。
本诗立意鲜明单纯,说得似乎不多,但是却说得很突出、很强烈。关键就在于作者使用了回环复沓的艺术手法。诗歌起于写山(“为山九仞”),终于写山(“泰山之溜”),这就使全诗成了一个自足的艺术之圈。在这个圈子中,作者兜来兜去,对所欲传达的哲理内容广泛引喻,反复申说,在回环之中突出了诗歌的哲理,于复沓之中形成了诗歌内在的旋律。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说明作者是深谙诗歌的特点的。朱自清先生说过:“诗的特性似乎就在回环复沓,所谓兜圈子。复沓不是为了要说得少,是为了要说得少而强烈些。”(《新诗杂话·诗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首质朴古奥的四言诗是具有诗的意味、具备诗的特性的。
上一篇:拟张茂先励志诗九首示及门诸子(其三)·[清]欧阳厚均
下一篇:《效古(其一)·[南北朝]江淹》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