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癸卯岁,即晋安帝元兴二年(403),陶渊明时年三十九岁,他是从这一年开始参加农业劳动的。始春,初春。怀古田舍,即怀古于田舍,在田舍中怀古。这时,陶渊明正因母丧守孝,住在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乡间。诗中表达了他对农业劳动的重视和参加劳动的喜悦,对隐后力耕的先贤长沮、桀溺表示怀念,反映了陶渊明不务空谈而重实践的精神。
诗的前四句,写诗人对农业劳动的看法。“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这两句诗,概述了孔学的内容。但接着诗人就说孔学难及,不如力耕。“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孔子的遗训,我只能企望而难以做到,所以想转而立志于长期从事力耕。瞻望,仰望。邈,高远。逮,及。志,此指立志。勤,劳。常勤,长期参加劳动耕作。以上四句诗,含意较深。诗人并不反对“君子忧道不忧贫”,他是有志于治世的,但在多年仕宦生活中认识到当时政治腐朽,“谋道”根本行不通,所以才宁肯力耕,而不愿依附门阀权贵苟求禄位。这种思想情绪在后来写作的诗篇中屡屡可见。清代吴瞻泰《陶诗汇注》说:“古来唯孔、颜安贫乐道,不屑耕稼,然而邈不可追,则不如实践陇亩之能保其真矣。”
诗的后十二句,则具体描写自己的农耕之乐。先写出工情形,“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拿起农具欢欢喜喜地去干活,笑语劝勉农人从事农耕。诗人另有四言《劝农》诗。从中可见,诗人出工时的心情十分欢乐,和农人相处也十分和谐。到了田间,诗人看到的是纵横交叉着的平旷田野,淡淡的春风从远处吹来,茁壮的麦苗显得生意盎然;虽然还没有估量年成能有多少,但眼前的景物,已使人感到十分高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四句,就写田间劳作时的所见及其喜悦。其中前二句写景物,后二句写心情。接着写田间休息时的情形,“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在田间耕作时有时就在田头休息,过路人也都不来问渡口。“行者无问津”,反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诗人隐以沮、溺自比,意谓在耕作休息时,并不见有孔子那样有志于治世的人来问津,体现了作者的忧世之情。清代马璞《陶诗本义》:“‘行者无问津’承上‘先师’三句,言今无忧道不忧贫之人也。”“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二句,则写收工时的情形了。傍晚时,劳动完毕,便和农人一起回家,然后提一壶酒浆去慰劳近邻。“日入相与归”,意用《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含有风俗淳朴的意味在内。“壶浆劳近邻”,可见诗人与农人相处之和谐。慰劳了近邻之后,诗人便“长吟掩柴门”了。这里,把诗人神态写得十分闲适。诗的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的意愿。“聊为陇亩民”,姑且做一个农人吧。这句与诗的开头四句相应,意谓既然不能赶上孔子做个治世的人,那就暂且做个长沮、桀溺那样的农人吧。
一般的怀古诗,都是为了抒怀。这首诗也是这样,主要是写诗人自己的农耕之乐。陶渊明从四十一岁归隐以后,一直到六十三岁去世,经常参加农业劳动,所以他的“聊为陇亩民”,并非附庸风雅,说说而已;在此以后,他一直在实践自己的这一句话。如果光是纸上谈兵,那末他的诗作不就成了“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了吗?
诗中写农耕生活的十二句诗,从早写起,写到晚,时序井然,而且写得比较全面。这样,农耕之乐就较突出。诗中没有直接的关于“知”与“行”、“想”与“为”的说教,可是通过自己从事农业劳动的描写,却充分印证了陶渊明言而能行、知而能为的精神。这方面颇能给人以哲理性的启示。
上一篇:《王氏能远楼·[元]范梈》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石灰吟·[明]于谦》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