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郑燮
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
当面石涛还不学,何能万里学云南?
这是一首题画诗。谓学画要保有自己独立的艺术个性,也可以理解成学习创作皆应有自己的个性,不能摹仿照搬别人的一套。
郑燮,号板桥,为“扬州八怪”之一。郑燮善画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多不乱,少不疏,体貌疏朗,笔力劲峭。尝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借兰、竹、石寄托他慷慨孤傲、坚韧倔强的品性。其画、其书、其诗、其人品皆享时誉,且为后人称道。
学习、模仿、效法是进行创造的基础,然而学习、模仿、效法并不等同于创造,更不应淹没个性。郑燮与“扬州八怪”诸人相近,作画多以花卉为题材,主要取法于陈道复、徐渭、朱耷、石涛等人,却又能不拘陈规,破格创新,率性而为,抒发性灵。当时有人认为郑燮画兰学自白丁,郑燮不以为然,作此诗题画自辩。
白丁,明末清初画家。字过峰,一字行民,云南人,明楚王后裔。明亡后出家为僧,游于云南,居无定所,晚年为香海庵僧人本元当司书,八十余岁殁于昆明。诗中“云南”即指白丁。郑燮说他从未见过僧白丁,“闻其作画,不令人见,画毕,微干,用水喷噀,其细如雾,笔墨之痕,因兹化去。彼恐贻讥,故闭户自为,不知吾正以此服其妙才妙想也。”诗人虽然不承认自己画兰学自白丁,可仍然表现出对白丁画兰的佩服,万里云南,只能付之想梦而已。
石涛和尚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他的画对郑燮影响甚大。石涛俗姓朱,名若极,广西全州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谦后裔。其父于明亡后自称“监国”,为瞿式耜所杀。时若极五岁,削发为僧,得以存活,法名原济,字石涛。石涛晚年定居扬州,善画花果兰竹,兼工人物,尤善山水,画名极盛。石涛构图新奇,笔墨雄健恣肆,淋漓酣畅,气概风神既得元人意趣,又独具面貌,气热豪放又静穆邈绵。他的画对“扬州画派”与近代画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燮画兰竹学石涛,学徐文长、高且园。郑燮曾谓,“石涛善画,盖有万种,兰竹其余事也。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郑所南、陈古白两先生善画兰竹,燮未尝学之,徐文长、高且园两先生不甚画兰竹,而燮时时学之弗辍,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文长、且园才横而笔豪,而燮亦有倔强不驯之气,所以不谋而合。”(《郑板桥集·靳秋田索画》)可见板桥画兰所涉甚广,所学甚众,不师迹象而师其意师其神。石涛善画兰,板桥学之,但并不全盘继承,而是我取我需,以为我用。郑燮说:“石涛和尚客吾扬州数十年,见其兰幅,极多亦极妙。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
可见这首题画诗既是一首辩解诗,又是一首习画心得诗,它的意思是很显明的:任何学习都不能全学,要学七分抛三分,方为真学。“灵苗”指兰花,意指各人有各人的兰花,它需要各人独自去寻找。艺术诚然需要模仿学习,但最要紧的还在保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学习中创造,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所谓“物亦各有本性”,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本性,而不是伤性。诗的后两句是辩解,语气中稍有调侃之意,谓我见过那么多石涛的画,学习极为方便,我尚且没有全学模仿,我怎么能舍近而求远,自找麻烦地去万里之遥的云南向和尚白丁学画兰花呢?!
板桥所画兰竹,皆能见其性情,所能流传至今,固其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因其善于学习。“学一半,撇一半”、“十分学七要抛三”,这对于泥古不化、生吞活剥,以模仿为能事的学习者倒是一种生动的教育。
上一篇:《催粮行·[清]钱澄之》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冯公岭·[元]许谦》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