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锜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首诗的作者,《全唐诗》中作无名氏,《乐府诗集》中作李锜,《唐诗三百首》中作杜秋娘。诗题有作《金缕衣》。杜牧《杜秋娘诗》的《序》中说:“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锜妾。”诗中说:“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间杜秋娘,不劳朱粉施。……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全唐诗》注引此诗,并说“李锜长唱此辞”。李锜,唐宪宗(806—820在位)时任镇海节度使。从以上情况看,《金缕衣》可能为当时的流行歌曲,李锜喜爱,杜秋娘善唱,使之广为传播。
这首诗意在劝戒人们爱惜时光,尤其要珍惜少年时代的时光。象这一类主题的作品可以说俯拾皆是,如李贺的《嘲少年》中写:“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荣枯递传急如箭,天公岂肯于公偏?莫道韶华镇长在,发白面皱专相待。”杜荀鹤的《题弟侄书堂》:“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等等。可是很少有象这首《劝少年》脍炙人口,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究其原因,我们感到有如下几方面。
措词精巧。一、二两句都以“劝君”领起,一言“莫惜”,一劝“须惜”,把“金缕衣”和“少年时”作为选择对象,去取明确。金缕衣是金丝编织的贵重衣服,对它不足惜,突出了少年时的弥足珍惜。三、四句以“有花”和“无花”对举,将“直须折”和“空折枝”对比,态度鲜明,语气坚决。一、二和三、四句都多同字复现,而表达方式不同。一、二句中,第一句以物为喻,第二句则直赋其意。三、四句全用比法。“有花”比少年时,“无花”喻年老。三、四句从正反两方面合写“须惜少年时”,使“莫惜金缕衣”之意更为坐实。诗人巧缀词语,使同一意念得到强化,而强化不使人觉得强扭,却平顺自然,这就读之有味,思之有益。
回环反复。这首诗犹如围绕一个主旋律的反复咏唱的乐曲。一在同一字的反复出现。一、二句中有三字相同,三、四句中有两字相同,而“折”字凡三见。相同的字反复出现,有较强的节律感。二在同一意的反复出现。有花折花,无花折枝,其意相同,同时和“少年时”相应,两联之间又形成反复。字和意回环反复,则诗潜气内转,意洽调谐,诵读时自然感到回肠荡气了。
摇曳多姿。四句中即多反复,又富变化。第一句以金缕衣典型物喻钱财等身外之物,第二句直言其意,三、四句喻写,合意又紧承第二句。三、四句的不同于一、二句的骈骊式,变化为参差型。如与上面同式,则成为“有花及时折鲜花,无花只有折空枝”,那便成了废墨败笔。诗人如此句式一变,节奏急促,更显出惜时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全诗时而纡回徐缓,时而急切紧促,摇曳多姿,易于拨动人的心弦。
含义丰赡。诗意具有模糊性,易于产生多义性,则欣赏者的共鸣面就广。这首诗在封建社会中广为传诵,一方面是由于“少年”、“折花”使士大夫中消极人生观者将思路导入“及时行乐”方面。他们感到人生短暂,青春易逝,也就今日有酒今日醉,莫待明日倾空杯。另一方面持积极人生观者则认为要抓住青春年少时努力进取,“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把“折花”作为缔造事业的比喻。我们今天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它,自然将“折花”视为对所追求理想事业的比喻,因而它还有着劝诫、鼓励人积极向上的意义。
《劝少年》的艺术生命如此之长,也就在于它内含着积极的思想因素,道出了一些客观规律,且有着高超的艺术手段,既能服人又能迷人。
上一篇:《冯公岭·[元]许谦》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励志诗(其八)·[晋]张华》原文与赏析